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4年起,伴随着“医改”进程的加速推进,“互联网+医疗”这一新兴行业受了广泛关注,行业规模迅速扩张,相关的投融资活动频繁进行,证券市场上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医疗”概念股票。与此同时,相关的政策信息密集出台,为行业的发展增添了保障和动力。随着该战略从提出到落地再到进一步实施工作,研究这期间的政策对相关股票价格的影响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对于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定性研究上,本文选择从资本市场进行切入,用实证研究探讨行业政策信息事件对相关公司股价的影响情况,并关注到了不同时期、不同市场环境、不同行业阶段下的政策效应的差异。一方面,丰富了对特定行业政策效应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政府和投资者更有效、更理性地做出决策。首先,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阐述了股价波动的相关理论及政策影响股票收益率的机制,为文章奠定了理论支撑。然后梳理了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状况及政策历程,并对相关证券市场情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事件研究法进行实证分析。经筛选,选定了 47家与“互联网+医疗”紧密相关的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择了 2015-2019年互联网医疗相关的五个具体政策事件,以政策信息发布日为事件日,并界定其前后各10天为事件的窗口期,对每日收盘价进行对数处理得到实际收益率,然后采用风险调整收益率模型中的市场模型来预测事件窗内的正常收益率,从而计算出各样本的平均超额收益率(AAR)、累积平均超额收益率(CAR)。进而提出CAR等于零的原假设,根据T检验的结果判断是否存在行业政策效应,并深入分析在不同条件下不同政策对于股价的不同影响。通过研究发现,“互联网医疗”政策的发布对相关上市企业的股价存在影响,即短期内行业政策效应是存在的,且利好效应、利空效应同时存在,利好效应略胜一筹。但并不是每项政策都会对股价产生影响,影响的程度也有很大差别。在所选取的五个事件中,有两个事件对股价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两个事件对股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一个事件对股价基本无影响。研究还发现,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公司的表现也不完全相同,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市场非理性因素等的影响可能会放大或者减弱政策效应。例如在牛市中,政策的利好效应会被进一步放大,相反地利好效应也可能被熊市的冲击所抵消。基于研究结果,笔者从政府、投资者、上市公司三方的角度提出参考建议。从政府角度看,政府一方面有指引、推动行业发展的职责,另一方面也有维护市场稳定的责任。尤其是在行业萌芽期和发展瓶颈期下,政府往往会通过出台一些政策来维护、激励行业的发展,通常情况下国家也希望该政策能够对股市起到利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时,应当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充分评估政策出台对行业发展和股票市场产生的短期以及长期影响,制定真正有利于行业、有利于市场的政策,同时尽量避免对市场具有不确定性的政策。对于投资者来来说,要理性判断包括政策在内的各种外界因素的变化对标的资产价值的影响,理清自己的投资目标和投资策略,学会控制自己的非理性情绪,不断丰富自己的投资知识以及对资本市场规律的认识。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应从内部控制好风险,不断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质量,同时也要抓准政策契机,理性分析政策的利弊效果,制定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但是不能过度依赖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