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研究表明非营利组织不能太依靠政府,非营利组织的行为应该是社会民间性的行为,其最主要的依靠对象应该是广大的公众。公众应该是非营利组织的基础,是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及志愿者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尽管现今非营利组织在飞速发展,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被认可,然而中国的现实却是非营利组织因管理及制度的设置上的问题,引起了部分公众的担心,如据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以上的公众会担心自己捐的钱、财物会被挪作他用,担心慈善机构有腐败现象。超过60%的人认为非营利组织自身制度不够完善、行为缺乏法律的规范。[1]西美尔、福山及郑也夫等一大批学者都认识都了信任的重要作用,认为信任是社会领域的重要资本,认为信任是组织管理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为此为了解决公众与非营利组织间这种不完满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探讨法和资料整理分析方法从公众为信任主体的,非营利组织为信任客体,及整个社会环境的角度,对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进行研究,试图找出影响增加公众与非营利组织间的凝聚力的因素,提高公众对非营利组织信任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本文根据信任的个人信任划分和组织信任划分,然后通过文献探讨法,得出影响信任的因素为:能力、思考方式、人格特点、人品、文化道德因素和社会制度因素、经验及生活品质。然后根据信任的分类,即个人信任的划分和组织信任的划分,将信任构建划分为四个适合具体情况运用的模型。在本文中研究的是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研究的信任主体是公众,研究的信任客体是非营利组织,这是种组织对组织的信任关系,因此本文适合运用模型四进行研究。然后,通过对模型四的运用,根据数据收集,选取比较可靠、信度比较好的调查来验证分析并得出结论。得出的结论即:公众的经验越好,公众越容易对非营利组织产生信任;公众的生活品质越高,信任就越高;非营利组织的能力越高,公众越信任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制度中的公开透明性越高,越容易得到公众的信任;社会氛围对公众产生的影响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最后根据得出的结论给出相对应的建议,即从非营利组织自身和政府等国家部门的角度,阐述他们应该做的努力,并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研究确实能提高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