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鸟类巢寄生是研究物种协同进化的经典案例,宿主鸟类为了降低杜鹃寄生对其繁殖造成的损失而进化出了多样的反寄生策略,杜鹃及其宿主的协同进化作用贯穿于宿主繁殖期的各个阶段。本研究以两种同域分布的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和领雀嘴鹎(Spizixos semitorques)为研究对象,从两者的不同繁殖阶段对它们的反寄生适应行为进行分析,探讨它们与其潜在寄生杜鹃的协同进化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黄臀鹎和领雀嘴鹎的巢址选择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越靠近林缘的巢也越靠近杜鹃栖枝点,表明林缘为杜鹃提供了许多合适的栖枝点;相对领雀嘴鹎来说,黄臀鹎的巢更倾向于靠近人类居住区而远离林缘地带,同时黄臀鹎种群的邻居间距要显著小于领雀嘴鹎,并且随着与居民区距离的缩小而减少,表明黄臀鹎在巢址选择特征更利于降低被杜鹃寄生的风险,但在繁殖后期,领雀嘴鹎的巢也有向居民区靠近的倾向,但具体影响因素还不明确。2.使用人造模型卵检测两种鹎的卵识别能力及识别机制,发现黄臀鹎的卵识别能力为63.63%(n=66),领雀嘴鹎的卵识别能力为100%(n=10),领雀嘴鹎的卵识别能力要明显强于黄臀鹎,同时两者均使用真识别机制,但黄臀鹎的识别机制进化不完善;两种鹎对不同形状的模型卵的识别率没有等级差别,同时黄臀鹎清巢行为也不会对它的卵识别能力产生直接影响;黄臀鹎对涂蓝色、荧光黄色和黑色的真卵不具备识别能力,领雀嘴鹎对3种涂色卵的拒绝率分别为66.67%,27.78%和45.45%,其中对涂蓝和涂荧光卵的拒绝率有显著差别,表明领雀嘴鹎对黄光和红光波段的光谱较敏感;对宽阔水研究地杜鹃及其宿主的卵壳厚度进行研究,表明该地区的杜鹃没有进化出厚壳卵以应对宿主的拒卵行为。3.在雏鸟换养实验中,两种鹎可以养活23.53%(n=17)的杜鹃宿主雏鸟,表明两种鹎的育雏期食性是具备养活杜鹃雏鸟的可能;但两种鹎均不具备识别外来雏鸟的能力,对巢内单独1只雏鸟也无异常反应;黄臀鹎因育雏期食物中含有水果食物而不能成功养活鹰鹃(Hierococcyx sparverioides)雏鸟,鹰鹃雏鸟总共存活了 16天,也表明黄臀鹎亲鸟会根据雏鸟的生长情况而延长自己的育雏时间,不会在达到自己固定育雏时间后选择放弃杜鹃雏鸟;研究地内88%的宿主鸟类对应的寄生性杜鹃的乞食动作一致(n=25),表明杜鹃的适应寄生策略可能同样表现在雏鸟的乞食行为上。4.通过检验黄臀鹎的卵识别能力和对杜鹃成鸟的识别能力的关系来检验宿主鸟类的策略限制假说,结果表明黄臀鹎卵识别能力强的个体对杜鹃成鸟的反应也越强(F1.64=9.27,P=0.003),不支持策略限制假说;同时黄臀鹎在孵化期和育雏期对大杜鹃标本采取不同的反应策略,在孵化期对入侵的大杜鹃反应激烈并会区别对待大杜鹃、雀鹰和山斑鸠3类标本,但在孵化期对3类标本的反应温和且无差别,表明黄臀鹎对不同繁殖时期的寄生风险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以黄臀鹎雌鸟在孵化时的惊飞距离(FID)体现它的恋巢程度,分析恋巢程度与个体卵识别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并无显著相关性。本文的创新点是首次对同域分布的两种鹎科鸟类的反寄生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者在相同的杜鹃寄生压力下的反寄生策略选择进化差异,从它们的巢址选择、卵识别、雏鸟识别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首次从宿主的巢防御和卵识别能力的关系对策略限制假说进行了检验,证明了策略限制假说在黄臀鹎种群中并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