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的神话思维

来源 :中国计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m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探讨《庄子》一书中的神话思维,指出《庄子》主要是以寓言之言来表达哲学之意,得出“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评价正在于它是包含神话思维的聚合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哲理妙思通过神话寓言跃然纸上。神话之维,寓言之言,哲学之意,三者共同打造出了《庄子》富于想象的哲理篇章。全新的视角,不同的观点。本文从神话思维切入《庄子》,总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神《庄子》神话思维的本质以及《庄子》三言的言说方式。哲学分为抽象和具象,神话思维是具象的思维,神话思维并不等同于神话,也不等同于原始思维。尤其是在人类文明进入“轴心时代”之后,理性思维的觉醒,蛮荒的原始思维已经步入理性的神话时代。在同时代的儒家强调微言大义的政治哲学之时,庄子借助神话这个文学色彩浓厚的载体进行着自己的独立思考,这也是庄子哲学与神话思维的纽带所在。庄子为文擅用三言,而寓言则是庄子畅谈神话的最大载体,是他本人特有的言说方式。《庄子》中的许多寓言都是经过神话材料改编而来,关于零星、碎片的神话材料的考据和还原前人已著述颇丰。全篇寓言细分有201则,而与神话思维关系最为密切的则是神话寓言。第二部分,神话思维下的物化思想。庄子最重要的哲学核心是齐物论,这种思维模式也投射在文本写作之上。首先是《庄子》寓言的创作方式深受神话意象性思维的影响,《庄子》中借用了大量的具体意象和意象丛来表达其哲学思想;其次《庄子》哲学中的物化观念、万物皆一,甚而包括至人、神人、圣人三重境界的划分也深受神话中变形法则的影响。第三部分,神话思维下的道境。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玄想,他认为“道不可闻”。这说明庄子的道是不可定义的,只能以否定的方式接近它。而寓言作为道的载体通过神话思维得以再现,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并最终指向了庄子哲学的根本内核——道境。通过海、风、人的神话意象分别引申出庄子关于“小大之辩”、“有无之辨”、“天人之辩”的哲学探讨。庄子作为那个时代孤独的漫游者,其自由浪漫的个性特征和文学风格是与其对神话思维的运用有着直接关系的,而神话思维作为具象思维的一种对于中国哲学的意义也溢于言表。
其他文献
现代性批判已经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焦点性问题,而从文化层面反思现代性的危机也成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路径。在众多理论流派之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因其独特的现实背
从历史上看,对科学的伦理学反思早已有之,然而,科学真正进入伦理学研究的中心,乃至作为学科建制的科学伦理学的正式形成,还是比较晚近的事情。在以科学为“形而上学”的现代性背景
作为当代英美重要的哲学家、伦理学家之一的麦金太尔,在其成名作《追寻美德》的发表开始,其美德伦理的思想就得到伦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
大卫·卡曾斯·霍伊是美国著名后现代哲学家,“批判理论”的杰出代表,其先后出版的“批判三部曲”引起了中外学界的广泛关注。霍伊质疑并批判“基础主义”和“普遍主义”,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