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环境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扩展的“三效应”分析框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xu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贸易作为国际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反映了国际分工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然而,不顾环境和生态承受能力的贸易自由化和支撑贸易发展的工业生产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特别是进入21世纪,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强大阻碍。全球对环境的关注程度逐渐赶上并超过对贸易增长的关注,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也因此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协调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因此,分析对外贸易及其结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效应,并探求如何在发展贸易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本文运用因素分解法实现了对Grossman&Krueger(1991)关于对外贸易与环境关系的“三效应”分析的解构,分别分析了我国17个工业行业对外贸易影响环境的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统计年份,这些行业贸易对环境产生了负规模效应,包括负的进/出口效应、负结构效应和正技术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二效应”模型,对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进行了补充分析,得出结论:在考虑对外贸易规模时,贸易扩张刺激经济活动规模扩大对环境产生的巨大负规模效应将弱化其他两种效应的效果;不考虑规模或将规模限定在一个适度的范围时,我们能集中关注贸易结构,包括进/出口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等的优化和技术的改进等关键因素,对外贸易对环境的改善也是可以实现的。   基于此,笔者认为,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并不是“对外贸易或者恶化环境,或者改善环境”这么简单。贸易规模是否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贸易结构(包括进/出口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等)是否合理、技术进步的效应是否得到发挥等因素对于回答并解释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有重要意义。就我国而言,对外贸易结构的失衡才是贸易对环境产生负效应的根本原因,技术效应发生作用也需要贸易结构的调整作为支撑,贸易规模的过大只是(目前失衡的贸易结构下)贸易对环境产生巨大压力的直接原因。因此,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调整,应是协调我国贸易与环境关系,乃至经济与环境关系的核心工作之一。
其他文献
2008年,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建设进一步推进。在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取得较快发展。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开始成为各地
科技兴国是国家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在我国的科技发展中,财政资金的支持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财政R&D支出绩效评价作为财政科技投资效益分析的手段,承担着管理财政资金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任务。面对国际经济形势的长期低迷和国内不断深化改革的经济局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对有限财政R&D支出进行绩效评价,有助于强化资金使用单位的责任,使其更加合理地分配财政R&D支出结构,具有
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房地产价格,其变化因素一直是该行业理论及实证研究的重点。因此,分析房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