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以河南省太行山区的林州市、辉县市、修武县、济源市,河北省太行山区的涉县、邢台县、内邱县、临城县,山西省太行山区的垣曲县、闻喜县、乡宁县、翼城县、沁水县、阳城县及陵川县共计15个县、市为抽样地,对太行山南段的洞栖蝙蝠及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共调查洞穴38个,其中28个洞穴为首次调查,共观察蝙蝠约17000只,隶属2科4属9种:角菊头蝠Rhinolophus cornutus (Temminck,1835);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Schreber,1774);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macrotis (Blyth,1844);水鼠耳蝠Myotis daubentonii (Kuhl,1819);毛腿鼠耳蝠Myotisfimbriatus (Peters,1871);长尾鼠耳蝠Myotis frater (G. Allen,1923);褐大耳蝠Plecotusauritus (Linnaeus,1758);金管鼻蝠Murina aurata (Milne-Edwards,1872);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 (Milne-Edwards,1872)。长尾鼠耳蝠和金管鼻蝠为易危(VU)物种,角菊头蝠、大耳菊头蝠、毛腿鼠耳蝠和褐大耳蝠为近危(NT)物种,马铁菊头蝠、水鼠耳蝠、白腹管鼻蝠为无危(LC)物种。在太行山南段,马铁菊头蝠和白腹管鼻蝠为优势种,角菊头蝠为常见种,大耳菊头蝠、金管鼻蝠、褐大耳蝠和鼠耳蝠属的水鼠耳蝠、毛腿鼠耳蝠、长尾鼠耳蝠的物种数量少、分布范围窄,为稀有种。有些蝙蝠其种群数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差异,金管鼻蝠、褐大耳蝠仅在冬季观察到;马铁菊头蝠、角菊头蝠、鼠耳蝠属(水鼠耳蝠、毛腿鼠耳蝠、长尾鼠耳蝠)夏季与冬季的数量差别较大,分别是13628:1388、816:129、381:71。对栖息洞穴进行了测量、研究并作出了重要性评估,涧河洞、黄楝树水渠属于水平1,涧河洞内有5种约2100只蝙蝠在此繁殖和冬眠,其中有4种(角菊头蝠、大耳菊头蝠、毛腿鼠耳蝠、褐大耳蝠)属近危(NT)物种,黄楝树水渠有8种约2500只蝙蝠在此繁殖和冬眠,其中有2种(长尾鼠耳蝠,金管鼻蝠)属易危(VU)物种、3种(角菊头蝠、毛腿鼠耳蝠、褐大耳蝠)属近危(NT)物种。10个洞穴属于水平2,这些洞穴为蝙蝠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冬眠环境。14个洞穴属于水平3,主要为蝙蝠夏季栖息洞穴。12个洞穴属于水平4,其中8个洞穴是蝙蝠夏季栖息地,另外4个洞穴中几乎没有蝙蝠栖息。基于洞栖蝙蝠种类和洞穴测量数据的聚类及主成分分析,探讨了太行山南段东西两侧洞栖蝙蝠的分布状况、不同类型栖息地之间的差异以及洞栖蝙蝠对栖息地的选择。结果表明:太行山南段东西两侧洞栖蝙蝠的种类和种群数量差异不显著。冬眠洞穴的总水平长度、最大宽度、最大高度、郁闭度均显著大于非冬眠洞穴。影响蝙蝠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地形因子、隐蔽因子和干扰因子,这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5.96%。目前,这些洞穴的保护现状均不理想,一些洞穴已经或正在被开发成旅游景点,这使该地区洞栖蝙蝠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本研究结果以期能为决策者在制定开发旅游策略时提供参考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