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创伤已经成为当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提高创伤的救治水平是医学界面临的重大挑战。寻找简单有效的临床监测指标成为创伤研究的内容之一。肌红蛋白反映肌肉损伤的程度,已广泛用于急性心梗、横纹肌溶解等疾病的监测。但肌红蛋白在多发伤患者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还不明确。目的:了解多发伤患者血清肌红蛋白浓度动态变化的规律,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创伤有关指标的关系,探讨创伤后血清肌红蛋白变化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为前瞻性观察研究,研究对象为2008年6月~2009年2月收住本院急诊监护室(EICU)的多发伤患者41例。检测伤后第1、3、7、14天的血清肌红蛋白(Mb)、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常规心肌酶学指标[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I)、乳酸脱氢酶(LDH)、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肌酐(Cr)]、炎性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血小板计数(PLT)。记录伤后第1天的损伤严重度评分(ISS)、简化急性生理评分Ⅱ(SAPS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肌肉软组织受伤面积占全身体积的百分比及受伤当时有无直接胸部外伤和休克情况。使用SPSS 13.0或SigmaStat3.5统计软件,分析患者伤后血清Mb浓度的动态变化,比较不同损伤程度、不同预后患者血清Mb浓度变化的特点及差异。分析血清Mb浓度与ISS、SAPSⅡ、GCS、有无直接胸部外伤、休克及肌肉受伤范围的相关性;分析血清Mb浓度与ALT、AST、LDH、ALB、ChE、PCT、CRP、CK、CK-MB、cTnI、BUN、Cr、WBC、PLT、NE%等常规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并采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筛选伤后各时点与血清Mb浓度变化显著相关的指标。进一步分析常规心肌酶学指标与预后及损伤严重度的相关性,并比较血清Mb和CK对预测多发伤患者预后及发生肾功能不全的价值。结果:多发伤患者伤后血清Mb浓度均明显升高,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血清Mb浓度在ISS≥25组下降速度较ISS<25组缓慢且各时相点均高于后者。血清Mb浓度在死亡组先上升再缓慢下降,第3天达到高峰;而生存组呈持续明显下降,在各时点均低于前者。患者血清Mb浓度在各时点与伤后第1天的SAPSⅡ均呈正相关,与ISS在第7、14天呈正相关,与休克在第1、3天呈正相关,与受伤面积百分比在第1天呈正相关;而与GCS在第3、7、14天呈负相关。患者血清Mb浓度与相应时点ALT、AST、LDH、CK、CK-MB、Cr均呈正相关,与BUN在第1、3、7天呈正相关,与PCT在第1、7、14天呈正相关,与CRP在第3、7、14天呈正相关,与ALB、PLT在第1、7、14天负相关。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提示伤后血清Mb浓度变化显著相关的因素及相关的生化指标,第1天有休克和Cr,第3天有休克和CK,第7天有CK-MB、Cr和ChE,第14天有CK、CK-MB、ALB和AST。各时间点的血清Mb和常规心肌酶学指标与损伤严重度及预后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尤其以Mb、CK、LDH明显。伤后血清CK浓度均较正常明显升高,在第3天达高峰后再下降。在ISS≥25组上升在第3天达高峰后再下降,在ISS<25组呈持续下降。血清CK浓度在死亡组呈持续上升,而存活组呈持续明显下降。用ROC曲线分析并比较两者曲线下面积发现Mb和CK对预测多发伤预后及肾功能不全均有较好的价值,特别在第1天Mb较CK有更好的预测价值。结论:多发伤患者血清Mb浓度有不同程度升高,且与损伤严重程度、肌肉损伤范围、休克、全身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其动态变化可以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变化趋势及预后,可作为多发伤救治中病情监测的有效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