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农产品加工业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农副食品加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之一,也是推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程度与地区经济水平之间,有着双向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关系。作为传统农业大省,湖北省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和淡水产品等农副产品丰富,农副食品加工业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前列。但从横向比较来看,与山东省、广东省等农副食品加工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企业经济效益水平不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低下、产业集中度较低等方面。因此,研究湖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对其发展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不仅是对湖北,而且对全国推进现代农业化建设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上述目标,论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对湖北省94个县(市、区)2003—2012年10年间16个农副食品加工业四位数细分行业共8806家企业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同时结合各企业所在地的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等指标数据,从企业空间集聚与发展绩效的视角,探究湖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各细分行业的产业集聚水平。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细分行业的集聚水平与工业增长之间的关系。此外,还对湖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分时间节点分析了其空间地理集聚程度,进而构建模型探讨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等与企业发展绩效的关系。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宏观层面上,对全国和湖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的整体发展现状,以及各细分行业等方面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全国农副食品加工业工业增加值比例逐渐提高,大于食品工业大类下的其他三个行业;湖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也一直保持着平稳的发展态势,但其盈利能力较弱。从细分行业层面来看,无论是全国还是湖北省,谷物磨制行业的贡献率都最高,水产品加工类行业则由于企业数量较少,主营业务收入等指标都处于最低水平;其次,基于传统的产业空间集聚测度方法,采用企业年均从业人员数指标,对湖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各四位数细分行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度,主要包括各细分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HHI指数和EG指数等指标。结果发现:湖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趋于发散,且大多数行业的空间集聚水平都不是很高。进一步对细分行业的集聚程度与工业增长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有半数行业的空间集聚效应明显,其中谷物磨制行业的增长集聚弹性最强;最后,为弥补传统产业空间集聚测度指标未能考察企业间空间溢出效应的缺陷,运用核密度估计法、Ripley’s k函数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对湖北省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空间格局变化、多距离尺度集聚演变、产业集聚效应与企业发展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的高值核心集聚区域逐渐扩大后趋于稳定,集聚规模和集聚强度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地方化经济对企业发展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效率越高的企业获得的地方化经济效应越显著,而城市化经济对企业发展绩效则具有负向影响。分位数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在不同分位点下,各变量对不同绩效的企业影响差异显著。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提出的对策建议主要有:当前湖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的空间集聚格局基本趋于稳定,要进一步提高高核心集聚区域的竞争力,促进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和专业园区;由于受到外部经济冲击,湖北省农副食品加工企业集聚规模和集聚强度都有下降趋势,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为企业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同时加强空间的精细化利用,强化企业的集聚度;地方化经济能显著地促进企业发展绩效的提高,政府可通过相关政策,引导行业专业化发展,强化企业的地方化经济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发展绩效。针对不同绩效水平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其中对于高绩效的企业,鼓励引导其留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更好地发挥城市化经济效应。同时,建立企业间合作的渠道和机制,使不同发展绩效的企业都能够获得更多的集聚外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