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落的社火文化史——以雷王村为例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c88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火文化,在雷王村是一种与其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相关的一种文化,是雷王村传至数百年沿袭下来的传统。雷王人信仰的神,一是给予他们生命得以维持的大山,二是保佑他们所生活的一方乡土平安的民间英雄关公,三是能够让雷王人世代多子多孙的“九天娘娘”;他们表现信仰的仪式就是具有“土性”的雷王社火。本文选取社火文化为对象,以现今处于半保守状态的雷王村落为研究对象的载体,以雷王社火团为研究对象的承载者。社火文化在部分保持原始状态的村落结构下,向现在新型村落结构过渡阶段,其作为具有祭祀功能的仪式,作为表达人与神同乐民间文艺以及自身产生与土地、人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借助雷王村的场景,雷王社火团这一社火文化的载体,来探求社火文化由宗教组织向社会组织转型的状态下,其生存现状。并借助雷王三代人与社火文化的纠葛,通过描写第一代人与雷王社火团之间因为社火文化所产生人与人,人与土地,人与信仰之间的链接,还原社火文化在处于以祭祀功能为主的生存空间下的“原始的艺术痕迹”;通过对第二代雷王社火团的社火人与社火文化在雷王这片土地上,产生的微妙感情变化,描述社火文化其在经济相对得到发展的情境下,来探究社火文化其与人、与土地、与信仰之间关系状态,探究其功能变化;通过呈现雷王社火团第三代人思想观念、生活状态发生巨大变化的情景,来探究社火文化其生存空间、生存功能,在遇到被时代洗净往昔铅华后空茫期时的状态。
其他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风格的民族文化精粹,是需要我们加以保护的珍贵民族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同胞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灿若群星的民族文化,其中
历史上民族散杂居是中国社会的常态.现代社会,少数民族逐渐散杂居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逐步推动现代化进程和少数民族发巩展的必然结果.中国散杂居少数民族处在民族互动的界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普遍特征。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保护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术界、文化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教育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校是文化传递的
哈萨克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与我国的其他民族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哈萨克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哈萨克族民间乐器制作工艺作为哈萨克族非物
阿伊努民族是日本原住民,历史上以北海道、千岛列岛及桦太南部地区为主要居住地,以狩猎、捕鱼和采集为传统经济方式,具有固有的语言、文化与宗教。“阿伊努”(aynu),在阿伊努语中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的制订与实施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加速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则为北部湾经济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