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耦合原始意义上是个物理学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元件或电网络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的现象。由此推而广之,在社会学领域中,也可以把通过某种条件使两种社会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的客观现象,称为耦合。科技园区从其设立初衷分析,不应仅仅承担经济增长极的区位作用,这点与一般的开发区应有所区别,一般的开发区主要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在短期内快速实现产业集聚,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跟进;而设立科技园区的目的则应当突出科技主题,着眼于长远,其主要功能在于如何推动科技进步和科技的产业化,在实现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显然,从科技园区与园区企业相互作用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角度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耦合关系。 论文以“科技园区与园区企业的耦合机制研究”为题,主要目的是为了在纵向上解决创新系统理论的细化落地问题,在横向上解决实践中科技园区和园区企业联系程度不够紧密、科技特色不够突出的现实问题。论文的构思是,借助机制设计的思想和耦合的理念,深入挖掘出关于创新的新内涵本质,以此为纽带和源头建立起自个体、到企业、到园区甚至到国家等园区参与主体的耦合机制。 论文基于以上认识和目的,开始尝试借助机制设计的理论成果,探索建立科技园区与园区企业耦合发展的机制模式。论文整体研究思路框架是沿着“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展开的,并在“怎么做”后续部分进行了“动态优化”和案例分析。 针对“为什么”,论文目的如上所述,非常明确。国家提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目标,理论界已经形成了自国家、到区域、到企业的创新系统建设模式,如何将这些目标和模式在操作手段上具体化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科技园区无疑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操作载体。 针对“是什么”,论文从理论研究和现实基础两方面展开分析。在理论研究方面,论文围绕论文题目的关键词、研究目的所要涉及的领域、实体要素“科技园区”等展开了相关文献梳理,梳理出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定论。在现实基础方面,论文对现实基础的分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分析我国科技园区发展现状、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以及二者耦合发展所具备的基础——这是“面”的分析;另一部分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例,通过建立耦合模型分析中关村科技园区各分园与园区企业的相关情况、聚类情况和耦合情况——这是“点”和“线”的分析。论文通过“点”、“线”、“面”的分析并得出初步的相关结论,为下一步“怎么做”——即耦合机制的设计做好注脚和铺垫。 论文对现实分析和实证分析后的初步结论是,当前科技园区与园区企业的耦合发展具备了现实基础和潜在需求;但即使作为中国科技区标兵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其各分园的耦合情况也存在参差不齐、松散结合的情况,应该在机制建设方面有新的探索尝试。 针对“怎么做”,论文借鉴西蒙“蚂蚁喻人”的有限理性构思,构建了一个类似“汽车上路”的耦合机制。在西蒙“蚂蚁喻人”的比喻中,蚂蚁仅仅知道蚁巢的大体方向,但具体的线路是无法预料的;并且由于受自身视野的限制,因此蚂蚁只能在走向蚁巢过程中,随时对环境的复杂性做出反应。也就是说,蚂蚁爬行所留下的曲折的轨迹不表示蚂蚁认知能力的复杂性,只是说明现实路径的复杂和蚂蚁随机应变的能力。 同蚂蚁回蚁巢的过程类似,论文设计科技园区与园区企业的耦合机制,类比的是一个“汽车上路”的过程。 第一,耦合机制要回答目标是什么,即汽车要达到的目的地(蚁巢),以及实现这个目标所要经过的大体路径——类似到达蚁巢的路径,耦合机制的目标自然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路径大体要经历一个创业、守业、二次创业的三段式过程。 第二,把耦合机制本身比作一个汽车,则保证汽车能够启动上路关键是要求部件合格、原理有效。论文提出的科技园区和园区企业耦合的基础链和价值链,构成了一个合格汽车的关键部件。而科技园区和园区企业耦合的动力传输和控制机制,则构成了一个合格汽车的工作原理。 具体来说,论文首先对创新进行了新解,即认为创新是创意和创业的集成——类似于汽车工作原理中汽油和空气的融合燃烧产生能量(关于创新是创意和创业集成的观点,也是论文最主要的创新点)。因此,进一步来说,动力传输和控制机制的重点是如何保证为创意和创业的集成提供动力并进行有效控制。 论文认为,利益的驱动、经济潮流的推动和带动、理想的牵引是动力传输的三股重要力量。其中,利益的驱动是最原始最根本的动力所在。利益包括国家利益、地方利益、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四个层面,如何找到这个四个层面利益的交叉点并进行耦合是论文的重点内容之一。为此,论文依次论述了投资管理和园区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创意产业培育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企业孵化与企业创业等利益的耦合关系。同时,论文对经济潮流从改革开放、城市化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对理想的牵引从团体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追求和个体开创事业的雄心两方面进行了论述。 接着,论文引入系统工程理论中界面分析的方法,从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四个方面,设计了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方式的“三开合一”模式和管理手段“大利益执行”、“小行政执行”的“双执行”模式。同时,论文以控制论的反馈和前馈控制系统为参照,构建了科技园区与园区企业耦合发展的反馈、前馈机制,即科技园区立法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第三,要保证一辆合格的汽车能够顺利到达目的地,还需要应对复杂路况的能力。论文为了保证耦合机制能够应对变革时代的不确定性,提出了耦合机制的动态优化,即走向动态耦合。论文借鉴经营决策过程中著名的“RCS”三角形理论,提出了科技园区与园区企业动态耦合的“三角”循环链,主要思路是将时间(Time)、空间(Space)、内容(Content)三方面的内容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一个循环的三角形,以此更为灵活地应对不确定性的形势。 论文最后再次以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对中关村的现状进行判定、对中关村的未来进行预测。这主要是因为本文的实证部分采用的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各分园的数据,本文很多佐证性的说法和结论也来自于中关村很多实际情形,有必要对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单独的分析和预测;同时,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先行者,无论现状如何,理论界和实践派都承认其代表着中国科技园区的最先进水平,以其为案例进行研究和预测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之路。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理论贡献在于对创新的本质挖掘及其内部关系的梳理上。论文站在专家学者对创新本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创意、创业、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关系,而是存在“创意和创业集成实现创新”的综合关系。从这一本质关系出发,论文为创新目标和创新主体(企业)、参与主体(科技园区)及其他组织和个体的对接搭建了利益、潮流和理想的桥梁,从而保证了科技园区与园区企业耦合机制的动力传输。 论文写作的难点主要在于对自主创新的判定标准和部分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上。譬如,专利常被当作评判创新程度的一个标准,但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专利大国,而肯定又不是第一创新大国;同样,如何准确判断一个中国特色的因素对自主创新的影响也是一个难题,譬如我国的户口问题对一个高科技人才就业导向的影响程度就很难准确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