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纠错反馈(corrective feedback)不仅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教师在课堂师生互动中时刻面对的问题。本文的研究是初、中、高级英语母语者的汉语课堂纠错反馈相关研究。本文采用文献调研、课堂观察和个别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课堂观察收集了六位对外汉语教师共1550分钟的课堂录音,统计了 437例偏误和375例教师纠错反馈。本文考察不同教学情境下教师采取的纠错反馈策略以及纠错反馈与学生回应之间的关系。本文共统计了 12种纠错反馈方式,按出现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重铸、诱导、元语言提示、翻译、使用学生母语、明确纠错、澄清请求、重复问题、重复、求证、补充和问新的问题。其中,求证、补充和问新的问题是我们在此次研究中归纳的。总体上教师更倾向于使用输入提供而不是更可能引导学生进行复杂修正的输出诱导。课前语言形式测试、任务设置循序渐进、小班教学环境和较强的学习动机促使英语母语者的汉语课堂有比较高的回应率和修正率。此外,教师对初级汉语水平的学生多采用输入提供,对中高级汉语水平的学生多采用输出诱导;在处理语法偏误时多采用输出诱导,处理语音和词汇偏误时多采用输入提供。研究证明初级班学生从输入提供中获益更多,高级班学生从输出诱导中获益更多;输出诱导对语法偏误更加有效,而输入提供对语音和词汇偏误更加有效。由此可见,教师根据学生语言水平和偏误类型调整纠错反馈策略是明智的。在纠错时机方面,我们认为教师采取即时反馈还是延迟反馈取决于课堂活动的目标。教师应该在以准确度为主要目标的任务活动中使用即时反馈,在以流利度为主要目标的任务活动中使用延迟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