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灰岩机制砂水泥混凝土性能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bo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然河砂的匮乏,导致机制砂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用机制砂取代天然砂作为混凝土的细集料已经势在必行。2019年11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机制砂石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倡导生产高品质砂石、推动砂石智能制造等明确要求,旨在引领机制砂石行业高质量发展,将砂石作为独立工业体系来发展。本文针对C30和C50这两个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运用管式开裂试验方法和传统干缩试验方法探求凝灰岩机制砂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开裂趋势及影响因素,同时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选取甘肃地区所产凝灰岩机制砂为主要细集料,并对组成混凝土的各项原材料进行性能测试,运用微观测试方法对凝灰岩机制砂石粉、水泥、粉煤灰这三种细粉进行了化学成分、粒度分布、形貌特征的初步分析。接着再对养护至各个龄期的不同凝灰岩石粉含量的净浆试件进行XRD测试,结果表明凝灰岩石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泥的早期水化,为宏观混凝土试验提供理论支撑。根据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性能的测试结果,选取凝灰岩石粉含量、天然砂掺配比例、减水剂掺量、机制砂级配这四个参数系统性研究对机制砂混凝土各项性能的影响,并与天然河砂混凝土对比,提出机制砂混凝土综合性能较好的配合比。试验结果表明:(1)对于全机制砂混凝土,5%石粉含量为其工作性和强度的最佳石粉含量,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抗渗性能逐渐降低,且干缩和开裂的可能性越大,应当严格控制石粉含量的限值(不宜大于7%);(2)全机制砂混凝土虽然在工作性方面不如全天然砂混凝土,但在其他各项性能上均更优异,这也说明了用凝灰岩机制砂去取代天然砂能取得更好的效益;(3)如果要取得综合性能最佳的混凝土,应当掺入30%的天然砂与凝灰岩机制砂混合使用。
其他文献
随着人类社会和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淡水资源日益减少,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最严重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开发了许多水净化技术,其中界面太阳能蒸汽(ISSG)技术被认为是一种环境友好和节能的技术。然而,它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如材料成本高、制造工艺复杂、回收困难、难以大规模生产等)。生物质基光热转换材料因其成本低、易获取、可持续性强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光热材料。然而长期海水淡化过程中,由于界
波达方向(DOA)估计一直都是阵列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在雷达、移动通信、声纳、物探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环境中,相干信源的存在会导致基于子空间类的角度超分辨算法无法有效地估计出目标信号,并且阵列接收到的数据往往是有限长度,尤其对很多短时突发事件、快速运动目标或接收数据质量差的情况,可能仅有有限次或单次快拍数据可用,因此研究基于单快拍的相干信源DOA估计算法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磷酸铁锂成本低、安全性高、循环性能良好且高温性能稳定,为动力锂离子电池的首选正极材料。而磷酸铁是制备磷酸铁锂的重要前驱体。合成成本低且品质高的电池级磷酸铁新技术逐渐受到人们青睐。本文探索了多种磷酸铁制备工艺,分别以硫酸亚铁、铁粉铁红为铁源,以双氧水、空气为氧化剂,合成出结晶态的磷酸铁前驱体,表征了其结构形貌和物理化学性能。再将磷酸铁焙烧得到无水FePO4,将其与电池级Li2CO3、葡萄糖混合,倒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