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能否让农民获益并最终富裕起来,是关乎到这一战略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海南省旅游业发展对当地农民增收、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影响及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运用比较分析、案例分析、模型实证分析等方法,对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前后的旅游业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从总体分析来看,海南省通过4年多的国际旅游岛建设,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显著增加;地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高,旅游业就业人数快速增加;与此同时,农民收入显著提高,收入结构中的工资性收入及家庭经营中的非农收入增长迅速;城乡收入比下降,收入差距逐渐缩小。(2)从典型案例分析来看,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将相关市县的农业和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农民参与旅游业的渠道增多、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加;在景区开发模式上采用社区参与模式,让农民直接从业旅游业,实现了收益获取的长久性。在此导向下,目前尚未脱贫的村庄虽确立了旅游扶贫的策略和方式,但农民涉入旅游业的程度和层次较低,规模较小。(3)从计量模型分析来看,海南省旅游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旅游业发展每变动一个单位即1%,农民收入相应正向变动2.83%,而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后,旅游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增加到3.28%。(4)从区域发展变化分析来看,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前,旅游发展增收效应最大的是以三亚市为代表的南部地区,其后依次是北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但以琼中县为代表的中部地区,旅游发展与农民收入关系不显著。国际旅游岛建设之后,旅游发展增收效果最强的反而是中部地区,该区域旅游发展与农民收入出现了显著的正向效应,旅游拉动的后发优势显著。(5)从城乡收入差距分析来看,国际旅游岛建设后,旅游业的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旅游发展每变动一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缩小0.2769个百分点,因此,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的主要政策建议为:(1)进一步开发旅游产品,带动海南省乡村特色旅游的发展;(2)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作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3)推广社区参与旅游的发展方式,拓展相关服务领域;(4)强化职业培训,提高农民旅游业参与能力和服务水平;(5)切实保护城乡生态环境,完善生态补偿机制;(6)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方面,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