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问题是个战略问题,治国安邦,人才为本。人才作为知识的创造者、承担者、传播者、使用者,正在成为激励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国际间核心的竞争,人才的标准也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而人才的质量又取决于教育,取决于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人才标准,教育要与之相适应,并对新的人才标准做出迅速的反映,以培养出适合当时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 因此历史上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与运用,都有着自己鲜明特色的人才标准。中国古代按士、农、工、商的划分,历来把选拔人才的范围局限在士大夫中间。传统的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通儒”、“贤人”。中国近代以来,人才标准大致经历了三次大的变迁,伴随每一次变迁,教育领域都作出了相应的变革。 1、鸦片战争后,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清朝政府统治,以奕欣、李鸿章为首的朝廷官员积极倡导兴办洋务,为了适应兴办洋务的要求,改变洋务人才奇缺的现状,洋务派对自己的人才提出了鲜明的要求即:掌握西语、了解西技。因此,在教育领域内也发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变化,具体措施是:引进西学、建立新式学堂、选派学生出洋留学等,以提供社会所需的人才。 2、维新运动与清政府实施新政后,人才的标准又有了很大程度的革新,认识到洋务运动的西语、西技学的只是西方的一些皮毛,而西方富强的根本在制度。想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挽救濒危的政权。因此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标准即:通达西政,精通时务。同时也带来了教育领域内的一系列变革。如:新学制的颁发、科举制的废除等。 3、中华民国成立后,五育并举、全面和谐人才观的提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领域内的变革。 通过对以上三个阶段的人才观变迁对教育影响的分析,结合当今新的人才观的提出,思考当今教育如何适应人才观的新的变化,怎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