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关注,不同的言说——论新时期山东“乡民”小说家的创作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4477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社会"是不同地域作家倾心的题材,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一题材反映社会的流转变迁,显示不同人群的生存实景;另一方面可以以带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和叙述,反映一个地域的区域性特征和审美性格,为当下的"整一性世界"和"同一性文化"融入一些特异的因素和场景,它的发展流程暗合了20世纪文学发展的脉络."乡土文学"在现时代也经历着文化的冲击,从范围到含义发生了很大转变.这一概念已无法涵盖现时代的新质素,用"乡民文学"这一概念来替代"乡土文学"能更好的切近这一文学传统的当前文化情境.以"乡民"对"乡土"的转换显示在不同时代、社会、文化观念中的人于动态中建构文化的能力,以及他们被塑造出的不同生命面孔;涵括作家笔下的农民、乡镇平民、民工以及都市中带有"土气"的人,其中隐含"民间的立场"和对"民间""藏污纳垢"世界的包容.作家们的叙事始终围绕着"乡民",因不同的叙述动机而对"乡民社会"的内部结构、人物关系、血缘性等有不同侧重.在对张炜、赵德发、李贯通、刘玉堂、毕四海等山东作家的梳理中,我们发现"乡民小说"的创作和所处时代的历史状况、文化氛围、政治需求以及价值观念息息相关.而无论哪个时期的创作基本上都把乡土、乡民生活看作一个"隐喻符号"使用.如赵德发和刘玉堂,他们的话题始终围绕沂蒙山区展开,描写美好人性、淳朴民风以及浓郁的乡俗与潜蕴在作品中的忧患精神与生命悲情.而尤凤伟把文化的区域性色彩进行了提升和浓缩,以此隐喻农民生存的苦难.毕四海的作品显示了在山东乡村发生的政治观念的转变以及农民特有的智慧.他们的小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和较为一致的区域性文本阐释.但我们不仅要关注于小说创作中的一致特征,更要在这种一致性中发掘作家们内在的差别.从二十世纪初期的"乡土小说"发展到现在的"乡民小说",区域性在全球化意识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言说方式.作家们在表现"乡民社会、"的方式、叙述观念诸方面所显示出的文化脉络和独特理解,"乡民小说"在新世纪的发展可能和生长空间.
其他文献
该文旨在在当代美学理论视野中对文学翻译进行研究,将当代美学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该文对有关当代美学理论进行较详细的探讨,并将之应用于对文学翻译一系列
鲁迅以文学家著称于世,是现代中国的文化巨人,但在当时的旧中国以文学创作养家糊口是不现实的,鲁迅自1909年6月从日本回国任教起,有近20年的教育工作经历,因此他从事的正式职业是
“听”是现代汉语常用高频词,在普通话和方言中都发生了一定的虚化,不过虚化程度有所不同。在普通话中,“听”还是只能作动词,但是在部分南方方言中,“听”出现了介词和连词的用法
新历史小说,是在1986年出现于文坛的,震撼当代人历史观念的一种小说类别。十七年来,对新历史小说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对于最根本的问题,即新历史小说的定义在学术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