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了解青岛市中学生对艾滋病/毒品相关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及影响因素;2.了解在校中学生艾滋病/毒品相关知识、态度及性取向现况,为有效制定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3.采用三种干预方式对中学生进行艾滋病/毒品警示性教育,评价其干预效果,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学生艾滋病/毒品警示性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于2016年6月—9月,以山东省青岛市为研究场所,对青岛市中学生进行调查。定量研究 2016年6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取分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青岛市城阳区实验二中、城阳四中、城阳职专3所中学内初一、初二、职一三个年级在校学生进行调查。以班级为单位整群随机抽样,将研究对象分为A组、B组、C组。三组分别采用含有相同艾滋病警示性内容的干预方式进行干预,A组只发放艾滋病/毒品警示性健康手册,B组应用PPT形式开展艾滋病警示性教育讲座,C组应用PPT形式开展警示性教育讲座并发放健康手册。采用自行编制的《中学生健康知识问卷》于干预前及干预2周后进行艾滋病知识、行为、态度的调查。使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核对校正。两次录入完成后,进行“一致性检验”,及时发现录入错误并更正。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均数、频数、卡方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分析。定性研究 2016年9月份携带录音笔,在不同年级中选择30名性格开朗愿意参与调查的中学生,就本校学生接受艾滋病与毒品干预后的知识接受程度,对待警示性教育的态度,在校生生恋爱及性取向情况等进行深入的访谈,并就有关问题咨询相关心理专家后,进行总结整理。结果定量研究表明:1.2016年6月调查显示,共调查2019人,男生占62.9%,女生占37.1%,初一年级占35.8%,初二年级占35.5%,职一年级占28.7%,户籍以城阳区为主,占75.6%,城阳区以外人口占24.4%;民族以汉族为主,占94.4%,朝鲜族占4.5%,其他占1.1%。干预前三组学生性别、户籍、民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警示性教育前后中学生艾滋病/毒品知识、态度、行为的比较:干预前A组、B组、C组调查对象的艾滋病知晓率分别为64.9%,61.2%,61.2%,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92,P>0.05)。干预后,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由62.0%(1 252/2 019)提高到83.8%(1 555/1 856),A组、B组、C组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67.2%,88.9%,89.2%,三组分别提高2.3%,27.7%,28.0%,在提高幅度上C组>B组>A组;干预前A组、B组、C组调查对象毒品知识正确率普遍偏低。三种干预方式干预前对于何者是新型毒品的知识正确率分别为44.1(193/464)、41.4(329/793)、43.8(334/762),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3,P>0.05),干预后正确率分别提升至69.4(311/448)、79.2(595/751)、67.1(441/657),干预前后,正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7.471,P<0.01;χ~2=110.105,P<0.01;χ~2=27.426,P<0.01)。3.干预后艾滋病/毒品知晓率变化: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83.8%(1555/1856),男女生总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24,P>0.05);初一年级的知晓率为75.8%,低于初二年级(92.7%)和职高一年级(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34,P<0.01);不同干预模式间知晓率存在明显差异,A组明显低于B组、C组(χ~2=119.387,P<0.01)。父、母文化程度明显影响学生艾滋病知晓率的提升,父、母文化程度低者,学生知晓率提高越明显(χ~2=19.146,P<0.01;χ~2=22.062,P<0.01);中学生毒品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76.0%(1411/1856),女生知晓率(79.5%)高于男生(70.2%),男女生总知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640,P<0.01);初二年级的34.4%(157/637),低于初一年级34.4%(157/637)和职高一年级(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34,P<0.01);不同干预模式间知晓率存在明显差异,A组明显低于B组、C组(χ~2=119.387,P<0.01)。父、母文化程度明显影响学生艾滋病知晓率的提升,父、母文化程度低者,学生知晓率提高越明显(χ~2=19.146,P<0.01;χ~2=22.062,P<0.01);4.干预后三组干预效果组间比较:在总知晓率提高程度上,与A组相比,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443.36,P<0.01;χ~2=36.984,P<0.01),B、C组间无差异(χ~2=0.022,P>0.05),调查发现干预前学生对于“输血感染HIV”、“共用注射器”认知水平在90%以上,三种干预方式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前中学生对于毒品态度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68,P>0.05),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城阳区本地相比,城阳区以外艾滋病知晓率的OR(95%CI)值为1.22(1~1.5);与初一相比,职一、初二艾滋病知晓率的OR(95%CI)值分别为1.68(1.4~12.0)、5.970(4.86~7.34)、与A组干预方式相比,B组、C组艾滋病知晓率的OR(95%CI)值分别为1.70(1.4~2.0)、1.56(1.3~2.0);与男生相比,女生的毒品知晓率的OR值(95%CI)值为1.41(1.0~1.9);与A组干预方式相比,C组OR(95%CI)值为1.72(1.3~2.3)。定性研究表明:1.学生对于艾滋病知识均有明显提升,并能整体把握艾滋病体统知识对待艾滋病人态度更多的表示出宽容。对干预过程中的晚期艾滋病人视频和图片印象深刻,表示受到震撼。2.学生对于新型毒品知识均有明显提升,对待毒品态度方面,全部同学表示受到电视、网络宣传教育了解到毒品是有害的,会坚决抵制。3.被采访20名中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要高于10名被采访的职专生,且态度更加端正认真,职专生中的大部分,具有较强的虚荣心,表现的欲望较强。有的同学由于基础不扎实,成绩进步不很明显,学习劲头不足,心理的倾斜度较大;为了寻找心理平衡,他们经常会寻找机会表现自己,甚至将心思全部放在了其他地方,更需引起教育者的注意。今后警示性教育的重点应在职专生中加以强化。定性调查不仅能够让研究者充分了解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干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合理或者不合理的点,还能为今后开展基于社区的干预项目提供数据支持,因此需要特别引起重视结论1.青岛市中学生艾滋病/毒品知识掌握率较低。2.三种干预方式中,PPT和PPT+警示性健康手册方式均可提高中学生艾滋病/毒品知晓水平,三种干预方式均有显著效果,但PPT方式效果最佳。3.中学生对于毒品、性取向存在误区,需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