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目前出土的资料而论,安徽地区发现汉代墓葬颇多,但研究多以南方为主,而皖北地区汉代墓葬则关注较少。本文所谓“皖北”是指以安徽北部为中心的六市,即包括淮北、宿州、蚌埠、阜阳、淮南、亳州六个地级市及下辖各县。以上述行政区域为范围,本文运用考古类型学等方法,研究其历年出土的汉墓资料,探讨了皖北汉墓的形制、随葬品类型与组合、地域特性及与其他地区墓葬特性之比较等若干问题。绪论部分首先探讨了皖北地区的相关地理背景和历史沿革,其次梳理了相关汉墓发现和研究的学术史,总体来看,20世纪90年代之后皖北汉墓的发现日益增多,而相关研究也由此得以逐渐深入,构建起初步的研究框架,为本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之后说明了本文进行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如考古类型学、文献学等。第一章讨论了本地区出土两汉墓葬的类型,皖北地区发现的汉墓以中小型墓葬为主,多是平民墓葬。依据墓葬构筑材料、平面形状等标准,分为竖穴土坑墓、砖室墓、砖石混筑墓、洞室墓、崖墓、石室墓等。在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而梳理了皖北汉墓的发展和演变脉络。就历时性的演变趋势而言,皖北出土汉墓形制整体呈现出崖墓-竖穴土坑墓-砖室墓的变化特征,各个时期的主流墓葬形制有明显的差异,同一时期全国范围内其他地区也有着类似的变化趋势。就地域间横向的相互联系而言,汉代主流的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均对此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二章是对皖北汉墓中出土的随葬器物进行探讨。按照材质来看,主要包括陶器及釉陶器、铁器、玉器,还有部分石器、金银器、料器等,根据墓葬的时代、规模等,可以看出随葬品种类及组合的多样。对出土较多且器形较为完整的陶器如鼎、壶、罐、盒等,进行了类型学的分析,陶器呈现出随时代而变化的特征。综合分析后,可知两汉陶制礼器日渐稀少,而东汉时陶制建筑类模型明器日益增多,这也是汉墓随葬品演变的一般性特征。皖北汉墓随葬品的发展还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第三章,对皖北地区出土的两汉墓葬尝试进行分期,总结各期特性。综合分析墓葬形制和随葬品及其组合的演变规律,可以将皖北地区汉墓分为西汉早中期、西汉末期到东汉早中期、东汉中晚期三个不同的时期进行研究,这三期的主流墓葬形式明显不同,每个时期均体现了明显的时代特点。墓葬“宅第化”的趋势日益显著,具有地域特色的石棺墓在西汉到东汉早期颇为流行。西汉早期多见竖穴土坑墓,随葬品以鼎、盒、壶的组合为主,至东汉晚期时砖室墓成为主流,井、甑等模型明器很常见。通过分期研究,看出墓葬中器物的变化和墓葬形制的变化均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和一致性。第四章探讨了皖北汉墓的地域特性。首先,以安徽淮北市发现的两座李楼汉墓作为典型案例,探讨皖北汉墓所具有的地域性特点,以看出在同一地域发现的两座墓葬呈现出南北方不同文化的因素。其次,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将皖北汉墓划分为整体靠北的A区(包括宿州、淮北、亳州三地)和南部的B区(涵盖阜阳、淮南、蚌埠三市),对比分析了两个区域在不同时代的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种类、组合等,归纳两者异同,发现皖北汉墓存在着南北文化交融的特性,与皖北两汉时的地理位置属性相合。最后,将本地区汉墓与当时政治中心长安、洛阳所出土汉代墓葬及徐州、安徽南部等地缘相近地区所见汉代墓葬进行比较梳理,研究上述地域墓葬文化在墓葬形制、随葬品、器物组合等方面对皖北汉墓的影响,并理清皖北汉墓的独特性。结论部分,系统总结了安徽北部汉代墓葬所具有的整体特征,阐明其内在的分期、分区特性,皖北地区的两汉墓葬所呈现墓葬形制宅第化、随葬器物生活化等主要特征与同一时期国内其他地区墓葬的演变特性较为一致。处于南北交界的皖北汉墓还存在一些其他特征:中下等级平民墓葬占大多数,石棺墓流行,以及多种墓葬文化交汇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