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井水,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主要饮用水来源,相应地,水井也是人们生活空间中的重要景观。然而,由于自来水在近现代的普及,饮用井水逐渐变成一种非主流的生活景象,而水井也随之成为边缘性的文化景观,面临被填埋、遗弃、改造或姑且存留的境遇。普遍地,像水井、洗衣亭、乡村戏台等这样的生活遗产都遭遇到退出历史舞台的危机,导致这类遗产的留存与保护变得日益困难。“遗产活化”是当前关于遗产保护的重要方略,而旅游业则为“遗产活化”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一条现实路径。也就是说,旅游需求的多样化趋势有可能为水井这一类生活遗产景观的存续提供契机。从遗产景观到旅游景观的转化,其内在动力在于旅游吸引力,但国内学界在旅游吸引力的要素与形成方面却鲜有基于个案的深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云南建水的大板井作为对象,利用实地调查法中的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具体方法搜集一手资料,再运用符号学基础理论、吸引力符号理论、扎根理论、真实性理论、怀旧理论等理论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以此探索大板井旅游景观的吸引力要素构成及其旅游吸引力的形成机制。文章的整体结构包含五章:第1章是绪论,简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相关概念与理论,以及研究方法与思路。第2章是关于研究对象的静态属性,从地方背景和文化定位两方面对大板井进行针对性介绍。第3章是关于研究对象的动态变化过程,主要针对大板井作为生活景观与旅游景观所表现出的不同的阶段性特征。第4章是关于大板井旅游吸引力的要素与形成的理论分析,运用扎根理论对的游客旅游动机和旅游体验的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与范畴提取,最终提出大板井旅游景观吸引力理论模型与吸引力形成机制模式图。在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大板井的旅游吸引力蕴含了三层结构的吸引力:表层吸引力、深层吸引力、符号吸引力;第二,大板井符号吸引力的转移,增强了建水古城的真实性;第三,景观的社会背景影响景观吸引力的形成,影响力的大小与旅游景观的类别有关;第四,对照MacCannell的旅游吸引力符号理论,发现大板井旅游吸引力系统体现了景观社会背景支配下的“景观-标志-旅游者”之间的关系;相应地,大板井旅游吸引力的形成是旅游者在景观社会背景支配下的“景观-标志-景观”的感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