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纽约时报》关于昆明事件和伍尔维奇事件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king_cas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恐怖主义为实现其政治目标或某项具体要求的主张和行动,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各国政府和人民强烈谴责暴力恐怖主义。然而,暴力恐怖事件仍然不断发生。2013年5月22日英国伦敦伍尔维奇区发生街头砍杀事件,两名英国籍男子将一名现役军人用刀当场杀害;2014年3月1日一群暴徒在云南昆明火车站砍杀大量无辜群众。这两起事件都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关注,《纽约时报》也对这两次事件进行了报道。而《纽约时报》对这两起分别发生在中国和英国的暴力恐怖事件的新闻报道隐藏着怎样的意识形态值得我们的关注和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以Fairclough的三维模式作为分析方法,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分析工具,以《纽约时报》上关于昆明事件和伍而维奇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语料。所选语料为《纽约时报》2013年5月22日至2013年6月22日关于伍尔维奇事件的新闻报道和2014年3月1日至2014年4月1日关于昆明事件的新闻报道。旨在对比研究《纽约时报》在关于这两起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分别隐藏着怎样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如何在新闻报道语篇中体现的,以及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本研究发现:1)通过对语篇的及物性系统和分类系统的对比分析发现,在《纽约时报》关于昆明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描述了一个专制的、人民没有言论自由的中国政府形象,并突出强调维吾尔族所遭遇的不平等以及与汉族和中国政府之间的激烈矛盾。而在《纽约时报》关于伍尔维奇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描述了一个积极处理事件、开放透明的英国政府形象,并突出强调袭击者的残忍,且多与“恐怖主义”、“极端穆斯林”、“伊斯兰教”等字眼联系在一起。2)通过对语篇中消息来源和报道方式的对比分析发现,在《纽约时报》关于昆明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报道者多把维吾尔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作为消息来源,而在《纽约时报》关于伍尔维奇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报道者将英国政府作为最主要的消息来源,更多的是站在英国政府的角度,而忽略英国市民对于伍而维奇事件的观点和看法。3)《纽约时报》关于昆明事件和伍尔维奇事件的新闻报道中的不同意识形态是由机构和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决定的。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为批评话语分析在新闻报道语篇的应用做了有益的尝试,实践意义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教学者的批评阅读能力和批评语言意识,并对英语学习者在阅读英美报刊以及英语教学者在教授英美报刊课程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其他文献
《论语》释名一直是一个悬案,自来有多种说法。现代研究者,大都承认“论”有“编集”、“编次”义。杨伯峻先生却又说各种解释“都不一定可靠,可以不去管它”。汉代学者讲著
近年来,国内学者越来越重视需求分析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国内外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需求分析的相关研究。然而笔者发现针对艺术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的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科普书籍,作为传播科学技术的有效方式,在创造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信息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国家地位不断上升。中
根据公路工程的特点,将公路工程项目进行工序分解,利用网络计划图将其连接成一个整体。提出了网络计划技术中各工序均具有非增线性型时间-费用关系时的时间-费用优化数学模型,通过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完善的政策体系,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效益的平衡统一。近年来,围绕政治导向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和社会管理政策等问题,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探讨,研究成
以中国新闻奖中获奖的民生新闻作为研究语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分析读者阅读民生新闻的认知解读过程,发现:意向图示、隐喻、图形-背景、概念整合认知模式在民生新闻叙事话
《论语》的“论”字,如今工具书几乎无一例外地注音为lun。但是,也有人不认同,认为应该读为lun。如黄怀信主撰的《论语汇校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就 “Analects of Confuc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