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恐怖主义为实现其政治目标或某项具体要求的主张和行动,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各国政府和人民强烈谴责暴力恐怖主义。然而,暴力恐怖事件仍然不断发生。2013年5月22日英国伦敦伍尔维奇区发生街头砍杀事件,两名英国籍男子将一名现役军人用刀当场杀害;2014年3月1日一群暴徒在云南昆明火车站砍杀大量无辜群众。这两起事件都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关注,《纽约时报》也对这两次事件进行了报道。而《纽约时报》对这两起分别发生在中国和英国的暴力恐怖事件的新闻报道隐藏着怎样的意识形态值得我们的关注和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以Fairclough的三维模式作为分析方法,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分析工具,以《纽约时报》上关于昆明事件和伍而维奇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语料。所选语料为《纽约时报》2013年5月22日至2013年6月22日关于伍尔维奇事件的新闻报道和2014年3月1日至2014年4月1日关于昆明事件的新闻报道。旨在对比研究《纽约时报》在关于这两起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分别隐藏着怎样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如何在新闻报道语篇中体现的,以及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本研究发现:1)通过对语篇的及物性系统和分类系统的对比分析发现,在《纽约时报》关于昆明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描述了一个专制的、人民没有言论自由的中国政府形象,并突出强调维吾尔族所遭遇的不平等以及与汉族和中国政府之间的激烈矛盾。而在《纽约时报》关于伍尔维奇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描述了一个积极处理事件、开放透明的英国政府形象,并突出强调袭击者的残忍,且多与“恐怖主义”、“极端穆斯林”、“伊斯兰教”等字眼联系在一起。2)通过对语篇中消息来源和报道方式的对比分析发现,在《纽约时报》关于昆明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报道者多把维吾尔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作为消息来源,而在《纽约时报》关于伍尔维奇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报道者将英国政府作为最主要的消息来源,更多的是站在英国政府的角度,而忽略英国市民对于伍而维奇事件的观点和看法。3)《纽约时报》关于昆明事件和伍尔维奇事件的新闻报道中的不同意识形态是由机构和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决定的。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为批评话语分析在新闻报道语篇的应用做了有益的尝试,实践意义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教学者的批评阅读能力和批评语言意识,并对英语学习者在阅读英美报刊以及英语教学者在教授英美报刊课程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