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业是国民经济的枢纽和核心,同时又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由于金融运行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性和负外部性,银行破产、金融危机频繁发生。按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我国银行体系已于2006年底全面对外资开放,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竞争的加剧,问题银行的出现将不可避免,因此,如何更加有效的对问题银行进行监管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本论文主要是研究对问题银行监管、处置的实施机制和政策设计。对问题银行(Problem Bank)的监管,是银行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国外对问题银行的监管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和科学的体系,从问题银行产生之初的信号识别、风险评级与预警,到发现问题银行后的应对与处置都形成了一些较优的做法。在这方面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问题银行的识别、处置机制还存在诸多不足,同国际最佳做法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严重地影响了我国银行监管的效率和公信力。因此,对问题银行的监管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我国银行监管的有效性,保障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有积极意义。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问题银行监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为完善我国银行监管体系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本文在借鉴国外银行监管当局已经形成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监管实务方面,应用分支机构风险评级办法,通过案例进行了实证方面的分析,为判断分支机构的风险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可操作的工具;在政策设计方面,提出构想,即更新监管理念,加大对监管人员的激励约束,运用问题管理理论建立起规范的问题银行监管流程,对问题银行实施“分类监管”等。一方面进一步完善问题银行的早期识别机制,建立先进的银行评级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问题银行早期识别的概率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创新监管方法,掌握和丰富问题银行处置的监管手段,通过标准而规范的处置方案组合,提高处置的成功率,及时化解问题银行带来的风险,从而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内容包括研究的背景以及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目标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是阐述问题银行监管的理论,阐明问题银行产生的原因和监管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是对西方主要国家和我国对问题银行的识别、预警体系进行总结性介绍和分析,构建我国问题银行的风险评级体系。并以招商银行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三章是对西方主要国家和我国对问题银行的处置机制进行总结性介绍和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指出我国处置问题银行存在的制度缺陷。第四章就问题银行监管和处置过程中的两个保障——成本与收益比较、存款保险制度进行必要的分析,进一步论证如何处置问题银行。第五章提出我国对问题银行的处置与监管的改革设想。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是:从我国监管实践来看,我国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问题银行监管体系,对问题银行的识别、处置多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Case By Case"的方式,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严重地影响了我国银行监管效率和公信力。监管当局需要以重塑监管理念为出发点,完善政策机制设计,构建一个以“问题管理”为主线的问题银行监管体系。当然,问题银行监管的完善并非易事,本文对问题银行监管的建议只是方向性的,诸多具体修正,如银行监管评级、风险预警体系的改进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1.从金融生态这一新的视角来论述对问题银行进行监管、处置的必要性。在金融生态体系中,银行是重要的金融主体,银行的行为及运行情况对金融生态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良性的银行运作,能够有效地使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将各种成本内在化到自己的商业计算之中,形成一个金融运作成本低、效率高,具有良好的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的金融生态环境。2.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本文一方面从规范角度刻画了对问题银行监管、处置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以招商银行2005年的财务数据和各项指标为例,对其进行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对判断分支机构的风险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可操作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