卟啉基和D-A型框架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uca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化石燃料过度依赖带来的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迫切需要一种可持续的清洁能源技术来解决。光催化被认为是解决上述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虽然无机半导体材料在光催化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由于无机半导体本身固有的缺陷,仍然需要开发新型材料以提升光催化性能。金属有机框架(MOFs)和共价有机框架(COFs)具有明确的晶态多孔结构,都可通过化学方法进行合成和修饰,易于从分子水平调节能级结构、电子效应和表面动力学特征,从而为阐明其构效关系和进一步性能优化提供了基础。本论文以可见光催化产氢及CO2还原为功能导向,围绕金属有机框架(MOFs)和共价有机框架(COFs)材料进行结构设计和性能调控,通过对卟啉基和D-A型框架材料的活性位点、能带和电子结构以及表/界面效应进行调节而使光催化活性得到了显著优化。主要内容如下:(1)卟啉基MOFs的设计合成和光催化产氢性能研究采用溶剂热法将不同摩尔比的5,10,15,20-四(4-羧基苯基)卟啉(H2TCPP)和5,10,15,20-四(4-羧基苯基)铂卟啉(PtTCPP)通过Zr6节点连接,构筑了四例光敏-催化双功能的卟啉基MOF材料(PCN-H2/Ptx:y,x:y=4:1,3:2,2:3,0:1;x:y为H2TCPP与PtTCPP的摩尔比)。可见光催化产氢研究表明,随着框架材料中PtTCPP含量的增加,其产氢速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PCN-H2/Pt0:1具有最优的产氢活性(351.08 μmol h-1 g-1)。结合稳态、瞬态荧光光谱及光电化学研究发现,更多的催化活性中心(Pt2+)均匀分布于PCN-H2/Pt0:1框架是其光催化性能得以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Pt2+离子的均匀分布促进了光敏单元(卟啉)向催化中心(Pt2+)的电荷转移,有助于MOFs材料中光生电荷的高效分离。(2)2D D-A型COFs的合成及其可见光催化产氢性能研究以均苯三甲醛(BT)为电子供体,4,4’-(苯并[c]-1,2,5-噻二唑-4,7-二基)二苯胺(BTDA)为电子受体,通过席夫碱缩聚反应构筑了具有D-A效应的BT-COF。为进行对比研究,采用2-羟基苯-1,3,5-三甲醛(HBT)为电子给体,获得了具有增强D-A效应和亲水性的HBT-COF。结构研究发现BT-COF和HBT-COF都是AA重叠堆积的介孔(3.7nm)材料。光催化产氢测试表明,在可见光照射下HBT-COF 的产氢活性(19.00μmol h-1)比 BT-COF(3.40μmol h-1)提高了 5 倍。光谱及能级结构研究发现,相较于BT-COF,HBT-COF的导带降低了 0.14 V,价带降低了 0.42 V,带隙减小了 0.28 eV,相应的吸收边由559 nm(BT-COF)红移到640nm(HBT-COF),红移值达到81 nm。此外,水接触角测试表明HBT-COF(46.45°)比BT-COF(87.85°)具有更强的亲水性。由此可见,通过合理的化学修饰可以对COF材料的能级、电子结构及表/界面性质进行调控,使其可见光吸收性能、电荷分离及传输特性、界面效应等得以优化,从而使其光催化活性显著提高。(3)卟啉基COFs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在溶剂热条件下将5,10,15,20-四(4-醛基苯基)卟啉(M1TFPP,M1=H2,Co,Zn)和5,10,1 5,20-四(4-氨基苯基)卟啉(M2TAPP,M2=H2,(Co,Zn)进行席夫碱缩聚,合成了一系列卟啉基共价有机框架材料Por-M1M2(M1M2=HH,HZn,ZnZn,CoH,CoZn,CoCo)。将其中三例(Por-HH,Por-HZn,Por-ZnZn)用于光催化产氢研究,发现在可见光(λ≥420nm)照射下,Por-ZnZn的产氢速率最高(23.71 mmol h-1 g-1),其余依次为 Por-HZn(6.06 mmol h-1 g-1)和 Por-HH(1.93 mmol h-1 g-1)。与Por-HH相比,Por-ZnZn和Por-HZn的可见光催化产氢活性分别提高了 12倍和3倍。结合电子吸收、稳态及瞬态发射光谱和光电化学研究发现,Por-ZnZn优异的光催化产氢活性可以归因于:1)锌卟啉较自由卟啉单元呈现较低的荧光量子产率和较短的荧光寿命,所以具有较高的光致电荷分离能力和光敏化能力;2)锌卟啉单元相比自由卟啉刚性较大,所以具有较小的重组能;3)所述COFs均采取AA重叠堆积模式,电子在层间可以通过Zn--Zn作用传输,而空穴可以在大环之间传输,有利于提高电荷分离及传输效率。将含有Co2+的三例Por-CoH,Por-CoZn和Por-CoCo用于光催化还原CO2研究。以[Ru(bpy)3]Cl2为光敏剂,在可见光照射下(λ≥ 420 nm)三例卟啉基COFs还原CO2的产物均为CO,伴随有少量H2生成。其中Por-CoCo的CO生成速率最高,为4983 μmol h-1 g-1,选择性为80%;其余依次为Por-CoZn(4005μmol h-1 g-1,82%)和 Por-CoH(1566 μmol h-1 g-1,79%)。推断造成它们催化效率差异的原因在于:1)Por-CoCo相比于Por-CoZn和Por-CoH能提供更多的活性中心(Co2+),所以催化效率最高;2)Por-CoZn与Por-CoH相比,前者能够吸附更多的CO2,从而增加了催化剂与反应底物的接触,因此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效率;3)相比于自由卟啉,金属卟啉单元有利于提高COFs的电荷分离及传输效率。
其他文献
液黏离合器利用油膜剪切力和摩擦表面间的相互接触传递动力来实现设备的软启动,在相对滑摩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摩擦热,使得摩擦副温度急剧升高,尤其是不均匀的温升易导致摩擦副变形,从而影响液黏离合器的工作性能。要减小液黏离合器摩擦副的热弹性变形,首先要准确预测摩擦副的温度场。本文以液黏离合器双圆弧油槽摩擦副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有限元仿真分析求得摩擦副与工作油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然后以此为边界条件得到了一组摩
学位
为了改善陶瓷刀具材料的致密性以提高其综合力学性能,本文在真空热压烧结的基础上,施以超声波作为辅助烧结,在理论方面研究了超声波对金属相与陶瓷相间润湿性的影响,并探讨了超声波作用下的液相烧结初期、中后期致密化烧结情况,最后利用MATLAB仿真揭示了烧结参数对液相烧结致密化的影响规律。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有以下几部分:(1)简述了陶瓷刀具的由来、研究目的及意义,综述了目前热压烧结国内外有关润湿性及致密性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能量密度的电化学储能设备的使用需求越来越大。现有的锂离子电池逐渐难以满足这一日益增长的需求。锂硫电池作为新型电化学储能装置,以其能量密度更高、充放电性能更好、原材料更为环保等优点被视作最具前景的锂离子电池替代品之一。但现阶段锂硫电池的大规模应用仍存在诸多难题,其中之一即为锂硫电池放电反应的最终产物Li_2S在电极表面,尤其是正极的碳基材料表面的不均匀沉积。由于Li_2S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工业总产值占国家GDP的2.7%。制药废水因残留的抗生素药物成分复杂和微生物抗性大,导致生物处理率较低等问题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滥用现象会造成高耐药性细菌的大量产生,致使一般的抗生素不起作用,这些抗性菌或通过水体直接进入人体,或进入土壤间接通过农作物进入人体,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耐药性感染,因此,
镁合金具有优良的性能,具有密度小,导热性能好,有良好的切削加工性能和铸造性能,在交通工具、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和化学化工领域都有重要应用。但是镁合金较差的耐腐蚀性能限制了其应用,通过微弧氧化工艺可以有效改善其性能。通过微弧氧化工艺可以在镁合金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陶瓷层,有效的改善镁合金的耐腐蚀性。因复合膜层生成过程必然存在孔洞结构,这会使镁合金的性能受到影响,所以需要对其处理,减少孔洞。本论文针对改善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各种重大疾病频发,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使用组织器官移植的手段来恢复健康、延续生命。然而不幸的是,目前器官的捐赠数量远远达不到病人的需求量,而且异体器官移植的患者也会因为免疫排斥反应需要长期服用药物,3D生物打印正是为解决这个问题产生的。本课题紧跟这一热点,在综合研究现有生物打印技术的基础上,初步开发了一套3D生物打印机控制系统,包括控制硬件与软件的设计,并对其中所涉及到的关键控制算
烧结钕铁硼磁体是目前磁性能最佳的一代稀土永磁体,由于其磁性能高和体积小等优点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钕铁硼稀土永磁市场范围的推广,特别是风力发电、先进医疗器械和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发展,导致下游产品对磁体的磁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企业必须通过改进现有生产工艺,优化磁体相成分等手段来提高产品磁性能满足客户需求。而对于应用在一些磁性能要求不高的消费电子、玩具等产品时,其生产门槛低、工艺相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第三大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其在国土测绘、国际贸易、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及信息安全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促进
螺旋式喷嘴作为有效的液体雾化降尘方式之一,相对于直射式的喷嘴,其因雾化程度高、能量消耗少及结构简单等优势而慢慢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逐步使用于煤矿井下煤尘的治理之中。但因为螺旋式喷嘴复杂的流动状态,使得研究人员对其雾化特性不能形成完全清晰的认知,并且在煤矿井下煤尘治理中的有关雾化特性影响参数也没有得到合理匹配,液体雾化的效果还有很大一步的提高。对于以上的问题,文中用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分析以及实验研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