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去除水中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的效能与机理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gi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是一种具有防腐与抗菌作用的有机物,近百年来它被人们普遍用在药品、食品加工、化妆品等领域。该类有机物对生物体有内分泌干扰的作用,在环境中被归类为新兴污染物。近年来它对水生态及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已有其弱雌激素活性及生殖毒性的相关报道。生物炭是农业废弃物、动物粪便等一些环境中的物质在高温热解下经过缺氧或有氧的制备条件产生成为的一种碳物质。因为其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显著的吸附效果,生物炭在水体中已被用来去除多种污染物。本论文制备了不同热解温度(300℃、500℃、700℃)的生物炭BC300、BC500、BC700及疏水改性后不同原材料(小麦秸秆、梧桐叶、牛粪,500℃)的生物炭MWB、MSB、MCB,用于去除水中对羟基苯甲酸乙酯(EP)。通过间歇吸附实验和动态吸附实验考察了生物炭对水中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的吸附性能,并对其去除机理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热解温度升高,会导致生物炭表面疏水性增强,且引起零电荷点从8.42升至9.52。溶液初始pH值由8升至12时,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去除率显著递减;此外,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强会导致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去除率的下降。生物炭吸附水中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的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其中,最大吸附容量排序为:BC700>BC500>BC300。同时,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且为吸热自发过程。此外,经过四轮再生吸附,生物炭吸附容量仍可达到最初的90%,其中BC700展示出最高的吸附效率92.76%。(2)MWB、MCB、MSB三种生物炭在改性后,改性剂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铵分子[C16H33(CH3)3N+-Br-]主要吸附在生物炭表面,只有少部分进入生物炭内部。并且改性后的生物炭对EP的吸附行为主要是生物炭表面的C16H33(CH3)3N+及生物炭吸附点位所为,内部吸附的C16H33(CH3)3N+作用较小。与改性前小麦秸秆生物炭相比,改性后的小麦秸秆生物炭吸附效率增加,并且生物炭表面的疏水性能增加。MWB、MCB、MSB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6.17mg·g-1、23.14mg·g-1、25mg·g-1;去除效率 MWB>MSB>MCB。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符合吸附过程中的生物炭吸附EP的行为,且吸附整个过程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吻合,并且吸附过程是自发吸热的。(3)通过对改性后的小麦秸秆生物炭柱吸附EP的连续性吸附探究,研究了床层高度、初始EP溶液的浓度、进水流速的实验条件对EP的吸附特性的影响。表明实验制备的生物炭对EP的连续性吸附的效果依赖于实验条件。生物炭柱床层高度越小,进水流速越大,初始浓度越大,会导致吸附过程中吸附的穿透时间减小,柱耗时间缩短,吸附效率降低。
其他文献
目的考察几种中药挥发油电热挥散剂对密闭及流通病房空气消毒的效果。方法在密闭或流通的病房,将香薷、荆芥、桂枝等挥发油以电热挥散对空气进行消毒,并与紫外线组及空白组对
本文侧重分析了环氧胶粘剂的胶接过程及其结构的(井彡)响因素。分别从胶接强度、抗冲强度、耐热性、耐水性和耐湿热老化性五个方面,讨论了环氧胶粘剂的结构与性能关系。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故障车的维修任务量也随之增大,因此对汽车的故障诊断和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汽车发动机是整车中故障率较高的部分,针对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
在检索分析了大量国内外专利文献的基础上,对昆虫性信息素国内外公开的专利进行分析,从专利申请整体趋势、主要申请专利分布和主要申请人技术分支发展特点等方面做了全面深入
中国沙棘表皮毛的研究,在于对表皮毛的形态、超徽结构和功能作进一步探讨,为沙棘属植物的抗逆境机理提供依据。经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中国沙棘有两类6群表皮毛,表皮毛在不
目的:编制适用于石河子大学医学生的食物频度问卷,了解其膳食营养状况。方法:通过24h膳食回顾法编制食物频率问卷,进行信度效度分析,并以此为工具对目标人群进行膳食调查和评
从1961年到现在,世界粮食产量增加了两倍,而人口只增加了一倍。民以食为天,这天似乎用不着忧了。其实不然。世界上吃不饱的大有人在。就近一轮的粮食上涨,已经引发许多国家的社会
学生知行合一的德育模式,有助于优化配置医学院校的德育资源,提高医学院校的德育质量。本文在探究当代医学院校德育教育问题的基础上,着力完善医学院校的德育教育体系与创新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成为环境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发达国家在实施基于BAT(the best applicable technology,最佳可行技术)的排放政策后,针对成分复杂
包括风、雨、霜、雪等在内的自然气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题材,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自然气象与诗人之间建立起了一种较稳固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自然气象在审美愉悦、社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