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Myers-Scotton的主体语言框架理论和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性理论为理论基础,分别阐释了中文广告语篇中英汉语码转换的结构特征以及动机。文中所选取的语料大部分来自于中文报刊,杂志,宣传单的广告文本,少部分来自于电视频道的广告录音。虽然实现语码转换的方式不同,但是这并不影响研究结果的有效性。通过语料分析与研究,作者发现:(1)在Muysten (1995)对于语码转换的分类基础上,所搜集的中文广告语篇中的英汉语码转换可大致分为三大类:插入式语码转换、轮换式语码转换和双语式语码转换。插入式语码转换又可细分为:语音插入、单词及词组插入、分句插入以及语篇插入。此外,根据Myers-Scotton的主体语框架理论,在任何一个出现英汉语码转换的中文广告语篇中,都含有基础语和嵌入语。并且在中文广告语篇中,汉语通常作为基础语,英语则作为嵌入语。(2)对广告商而言,在广告中运用英汉语码转换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对语言现实、社会契约以及心理动机的顺应。对语言现实的顺应主要指广告商在进行语码转换时必须考虑到语言的客观存在情况及其语言的特征。对社会契约的顺应,主要体现在广告商对社会文化的顺应。广告商为了通过广告达到与受众群体的交际目的,他们必须遵照一定的文化特征和习俗规约,因此语码转换成为实现此目的的有效手段。广告商采用语码转换的最后一个动机通常是实现对受众心理的一种顺应。通过这种顺应,语码转换能极大程度上影响受众体对自身身份的构建,从而使广告符合受众体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