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目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临床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类疾病,以烧心和反酸为主要症状。本病的发病率近年呈逐渐上升趋势,诊断上有一定的难度,容易被误诊,现代医学的临床疗效令人不甚满意。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日久不治还可增加食管腺癌的发生危险,故对本病的研究存在一定的紧迫性和临床意义。中医对于本病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受到关注,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对本病的中医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医古籍中涉及胃食管反流病主症之反酸的病因、病机、辨证、脉法、方药、穴位的使用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出中医在治疗反酸的辨证思路和用药、取穴特点,以期为有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2研究方法以大型电子丛书《中华医典》为主要数据库,在其中,以“吞酸”、“吐酸”、“噫醋”、“咽酸”、“醋心”、“噫酸”为关键词在全文中检索相关文献并进行筛查,将筛选出的文献依据脉法、药物、方剂、穴位等条目归类,将相关数据规范化并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再结合历代古籍中对反酸的认识,运用中医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3研究结果3.1脉法部分本次研究共录得反酸脉象19类,总频次为84次,常见脉象为5类:关脉沉、寸口脉弱而缓、寸脉迟、弦而滑、寸脉滑,说明古代在对反酸的原因的认识上,多为寒、虚、气郁、痰结四类。3.2药物部分本次研究共录得治疗反酸的药物17类,156种。温里药、理气·药、清热药、补虚药、化湿药最为常用,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吴茱萸,与温里药在所用药类中所占比例最高相一致。3.3方剂部分本次共录得治疗反酸的方剂371个,总频次为1485次。根据方剂主治分类后,使用最多的方剂类型依次为理气剂、温里剂、消导剂。其中,六君子汤、二陈汤、平胃散、越鞠丸、补中益气丸的使用频率居所有方剂前五位。提示古代在治疗反酸中,多从理气化痰和温中补脾入手。3.4穴位部分本部分共录得穴位17个,总频次为66次。高频穴位为日月、少冲、辄筋、公孙、大突,足少阳胆经为十四经脉中最常选用的经脉。4研究结论通过本次古籍研究发现,古代医家认为反酸一证,病位在胃,涉及脾、肝、胆等脏。病因主要以寒热失衡、七情气郁、痰湿阻滞、宿食积聚为主,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寒、肝胃热盛、湿热郁积、痰阻中焦、肝气犯胃、留饮宿食所导致的脾胃虚弱、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首先辨其标本虚实,根据体质而用方,凡属实证者先治其标,虚证者先治其本。治疗方法上,以补养脾胃为主,少佐清热以安中,补而不壅。通过对脉法、药物、方剂的整理发现,在本次研究所收录的与反酸相关的内容中,脉法、药物、方剂主要以脾胃虚寒、健脾温中为主要思路,体现了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在对穴位的归纳总结中发现,与药物相比,针灸治疗反酸的古代文献非常少,且在辨证和治疗上也与方药存在一定差异,多从肝胆气机不畅方向辨证,治疗上多用疏肝利胆理气的方法。笔者根据本次研究所得的脉、药、方、穴的结果及相关古籍记载,结合现代临床中常见的治疗办法,提出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重视脾胃虚证、寒证的治疗,以温暖中焦、补养脾胃为治疗的主要原则。同时,要加强针灸在诊治胃食管反流病方面的研究,以便充分发挥针灸在治疗胃肠病方面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