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它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宏观管理对公路行业的发展也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国家对公路行业采用的管理体制合适与否,对公路交通的整体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公路管理体制作为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并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体制问题是管理工作的根本问题,体制顺与不顺,直接关系到管理工作的成败得失。建国初期至九十年代,我国的公路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和公路及公路运输供给紧张的情况下建立的,结合当时的中国国情,计划经济下的公路管理体制给中国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取得的历史成就不可替代。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公路行业整体形势的变化,过去旧的管理体制暴露出许多不适应公路行业发展的问题,全国各省市都根据自身实际进行了适当的管理体制改革。 贵州地处偏远的西南山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使公路成为全省的主要交通运输形式。公路是推动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公路使贵州渐渐掀开那层神秘的面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适应贵州公路事业的发展,贵州公路管理体制从1979年至1997年经历风风雨雨、起起伏伏,有过三上三下的变动。每一次变动都是将公路养护总段的隶属关系由各地方政府向省交通厅,再由省交通厅向地方政府作一个循环。实行条条管理时,省公路局统一管理全省的公路业务,人事任免等;实行条块管理时,省公路局负责公路管理,地方政府负责人事管理。勿庸置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改革的成果有目共睹。但体制不顺所带来的诸多矛盾和影响,几乎对公路事业伤筋动骨,所造成的损失难以弥补。实行条条管理,容易导致管得过死,难以调动地方政府建路特别是护路的积极性,经常会陷入“单打独斗”的境地。实行条块管理,由于削弱了行业管理,全省性的公路规划很难落实。地方政府基于各地的利益,发展公路时绝大多数从本地经济发展考虑,导致出现了许多“断头路,香肠路”,影响公路这一基础设施的完整统一,制约路网效益的发挥。更有甚者,人员急剧膨胀,公路部门成了“香饽饽”,养路资金大量被人头费吞噬,甚至被挪作他用,公路路况严重下滑,车不畅其通,货不畅其流。 迎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贵州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其区位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经济的发展对公路事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长期以来贵州公路交通始终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状况,必须适应新形势而进行调整和改革。公路管理体制要彻底走出“一收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又收”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