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存在时间短暂却具有重要意义的流派。流派的创作早已停止,流派成员陨落零散,但是人们对于该流派的言说至今还未终结。“新感觉派”诞生之时起,从命名、人员构成、作品特征到价值评价都存在着巨大的争议,有人贬斥其为“资本主义底下吃利息生活者的文学”,有人则奉流派的主要作家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先驱者”。纵观现代文学史的发展链条,“新感觉派”的地位历经沉浮,然而正是在跌宕中和不断的争议中,文学史对其的书写渐渐稳定下来,流派的轮廓逐渐清晰,“都市”与“现代”的标签被认同,它已然步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的序列。这种变化是流派本身的艺术价值以及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情况、文艺政策、大众审美倾向综合作用的结果。“新感觉派”在不断被言说、被接受的过程中真正完型并生成文学价值,然而在现有研究中,学者多倾向于对“新感觉派”作品本身进行阐发,较少关注到读者对于“新感觉派”的接受这一历史过程。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视野,关注流派的整体接受情况,从普通读者和专业读者两个维度进入“新感觉派”的接受研究。文章根据“新感觉派”小说在大陆的接受特点将其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依此划分为三章,分别对20世纪30、40年代“新感觉派”文学的发生期,80、90年代的重生与再繁荣时期,以及进入新世纪后的经典化时期进行考察,对特定时代作品的传播状况进行解读,对“新感觉派”在大陆的接受嬗变过程进行梳理,探索在经典化历程中“新感觉派”文学接受热潮的形成因素,并对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