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公众对疾病的认知率较低,约60%的CRC病人首次就诊时已经伴发局部或远处转移,五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12.5%-70.4%,而I期病人的生存率却超过90%。因此早期诊断能够显著延长病人的生存期。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具有无侵袭性、操作简单和易于推广等特点,一直作为我国肿瘤筛查常规项目。然而,研究证实传统的CRC相关生物标志物,如CEA和CA125,对早期病人诊断敏感度较低,诊断效力相对不足。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CRC病人血液中存在多种表达失调的肿瘤源性miRNA,在疾病诊断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有望成为新型诊断标志物。循环miRNA(Circulating miRNA)即一类在血清、血浆或全血中检测到稳定性较好的miRNA。目前不同研究机构鉴定出大量CRC特征性的miRNA标志物,但受限于检测方法、遗传背景及样本量大小等因素,一些miRNA临床诊断价值仍存在较大争议,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验证。而且,如何将miRNA诊断标志物纳入到现有的血液肿瘤标志物体系中也缺乏相应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系统性地评估现有miRNA诊断标志物,通过统一的标准化检测平台在两个独立的研究队列中进一步评估循环miRNA对CRC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本实验为基于系统性文献评价的三期病例-对照、回顾性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文献回顾选择CRC相关的循环miRNA诊断标志物,并结合前期研究发现的大肠癌特异性miRNA分子,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第二阶段,利用qRT-PCR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队列中(CRC病人:健康对照组=60例:60例),初步明确差异性表达的miRNA,通过ROC分析评估其诊断效力;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将差异性miRNA与传统肿瘤标志物纳入分析,初步构建CRC血液标志物诊断模型;第三阶段,利用qRT-PCR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队列中(CRC病人:健康对照组=80例:80例)进一步验证差异性miRNA的表达特征及诊断模型的诊断效力;结合筛选期与验证期CRC病人(n=140例)分析差异性表达miRNA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第四阶段,检测差异性表达miRNA在高级别腺瘤病人(n=25例)与溃疡性结肠炎病人(n=17例)血浆中的表达水平。结果:通过文献回顾确定26个血清或血浆miRNA为候选CRC诊断标志物,结合前期研究4个miRNA,共纳入30个miRNA(miR-15b、miR-17-3p、miR-17、miR-18a-3p、miR-19a、mi R-19b、miR-21、miR-24、miR-26b、mi R-29a、miR-34a、mi R-92a、miR-125b、miR-139-3p、miR-145、miR-149、miR-150、miR-183、miR-194、miR-199a-3p、miR-221、miR-320a、miR-331-3p、miR-372、miR-378、miR-423、miR-431、miR-592、miR-601和miR-760)作为本实验研究对象。筛选期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队列中发现10个miRNA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表达(miR-15b、miR-17、miR-19a、miR-21、miR-24、miR-26b、miR-145、miR-320a、miR-592和miR-760);验证期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对表达差异明显的分子进一步验证,除了mi R-320a外,最终确定9个miRNA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表达。通过ROC曲线分析发现所有表达失调mi RNA的AUC值在0.606-0.708之间,其中miR-26b和miR-21诊断效力优于其他分子。进一步通过二元逻辑logtic回归分析发现,联合检测miRNA(miR-26b,miR-24,miR-592和mi R-760)与CEA的诊断效力优于单个miRNA组合和单个CEA分子,表明联合检测miRNA能提高现有CRC血浆诊断标志物诊断准确性。同时还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高级别腺瘤病人血浆miR-17和miR-145表达明显失调,提示其可作为高级别腺瘤的诊断标志物。结论:本研究证实CRC病人血液中存在9种表达失调的miRNA,联合检测循环miRNA与传统肿瘤标志物CEA,能够明显地提高CRC血液非侵袭性诊断措施的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