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内皮祖细胞(EPCs)与纤维蛋白原可参与损伤血管的修复与新生血管形成。在内皮损伤后EPCs可由骨髓动员并归巢于损伤部位参与血管修复及新生血管形成。纤维蛋白原可通过促进ECs的迁移与增殖功能而参与肿瘤组织中新生血管的形成。研究显示长期接触纤维蛋白原可不同程度增加肺动脉内皮细胞(PAECs)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内基础钙(Ca2+)浓度,影响细胞的迁移与增殖功能。目的:将大鼠骨髓EPCs暴露于纤维蛋白原环境中培养后,对其血管生成功能进行检测,初步探讨纤维蛋白原对EPCs血管生成功能影响。方法:大鼠骨髓EPCs于体外培养9天后,将其接种于4μg/ml与40μg/ml两种浓度的纤维蛋白原包板的玻片上,孵育72小时后,进行血管生成实验,并使用Image J对血管网状结构长度、小管数、分支点数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EPCs体外培养的形态学变化:细胞培养1天后可见细胞贴壁,大多数细胞为圆形,4天后部分贴壁细胞为梭形或多边形,可见部分细胞排列呈线状,6天后贴壁梭形或多边形细胞增加,且呈优势生长,8天后贴壁梭形或多边形细胞呈优势生长,呈铺路石样紧密排列。EPCs化学免疫荧光染色鉴定:Dil-ac-LDL和FITC-UEA-1双阳性细胞占85.726%±2.568%(n=3)。血管生成功能检测:细胞接种于由Matrigel包被的24孔板孵育5小时后可见明显血管网状结构形成,血管网状结构长度为9.782±0.666mm,小管数为7.433±0.286个,分支点数为8.533±1.347个(n=3)对照组:血管网状结构长度为9.975±0.563mm,小管数为8.967±0.260个,分支点数为11.800±0.436个(n=3);4μg/ml纤维蛋白原组血管网状结构长度为12.604±1.354mm(P=0.231),小管数为10.767±0.649个(P=0.064),分支点数为14.400±1.179个(P=0.071)(n=3),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40μg/ml纤维蛋白原组血管网状结构长度为25.764±1.920mm(P=00.000),小管数为16.133±0.677个(P=0.001),分支点数为21.833±0.726个(P=0.001)(n=3),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加。4μg/ml组与40μg/ml组相比:血管网状结构(P=0.001)、小管数(P=0.002)及分支点数(P=0.001)均有明显增加,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纤维蛋白原可促进EPCs的血管生成功能,且呈浓度依赖性,但其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