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理论认为,水下分流河道是水上分流河道的水下延伸部分,但近年来有的专家和学者提出水下分流河道是由之前的水上分流河道在水位上升后形成。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模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的方式,对水下分流河道的成因机制、影响因素、分布规律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三角洲进行对比,形成了一套室内实验-野外观察的全方位的实验模拟体系。实验总共分为两类,分别是参数恒定下和参数变化下的物理模拟,可控制的参数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坡度、水位、流速。结果表明:无论在参数恒定还是在参数变化的条件下,根据不同时间段发育规模的不同都可以将三角洲发育时期划分为超高建设期、高建设期、低建设期,在低建设期根据砂体发育形态的不同划分为均匀发育期、横向发育期、斜向发育期。三角洲的发育规模与参数的大小有密切关系,通过实验认识到参数的选择对三角洲的发育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坡度较小、水位越低、流速越大,三角洲发育的规模越大;坡度较小、水位越低、流速越大,水下分流河道发育的数量越多。实验过程表明,粗颗粒沉积物在砂体表面堆积是形成水上分流河道的必要条件,水上分流河道的形成是水下分流河道形成的必要条件,泥沙通过水上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运移并在前缘位置沉积形成河道末端砂体。从发育的情况来看,水下分流河道一般会出现在低建设期,与位于两侧的水下分流河道相比,位于正前方的水下分流河道数量较少,但规模较大。数据分析表明,水上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道末端砂体三者规模呈正相关,并且与现有的经验公式有较好的拟合。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三角洲作对比可以了解到室内模拟的优点与不足,进而可以更好地指导实验的进行。对比后发现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区别,主河道与分支河道相比,规模和下切深度都比较大,并且河道都会经历同心状充填、侧向切叠式、侧向拼接式三种发育方式。不同的是,在延长组三角洲的分支河道末端由于可容空间有限,一般会出现尖灭现象;然而对于沉积模拟的三角洲来说,由于发育的速度较快,时间较短,发育停止后不会留下曾经存在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