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狼图腾》是一部以六、七十年代在东乌珠穆沁额伦草原上游牧与农耕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冲突和影响为背景,以狼为主线的生态主题小说。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等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扼要介绍了选题原因、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及前沿研究概况等。正文部分: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运用文献内容分析法,依据《狼图腾》主人公的生态文化价值取向主要分为两大类,并分析其跨文化传播因素。第一类,以毕利格老人为代表的额伦草原上的土著蒙古人和以陈阵为代表的北京知青的游牧文化;第二类,包顺贵为首的来自东部半农半牧地区的蒙古人和以李红卫等的北京知青的农耕文化。第二章,解析额伦草原的土著蒙古人、东蒙外来户、北京知青等的生态文化价值取向。土著蒙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以“小命”保护“大命”的意识,并对草原上动植物的利与弊有理性的认识,他们崇尚游牧、避讳放火、反对开垦;东蒙外来户深受汉族农耕文化的影响,将游牧生产视为落后的生产方式,并认为半农半牧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草原发展的出路,因而比起保护生态更注重动植物的利用价值;以陈阵为代表的知青深受游牧文化的影响,了解并认同“大命”与“小命”的关系和狼对草原生态保护的关键性作用,他们的生态文化价值取向与土著蒙古族的基本相同。第三章,探析额伦草原上因不同生态文化价值取向产生的文化冲突,主要分为:主要冲突(土著蒙古族与外来户的文化冲突、知青和外来户的文化冲突)和次要冲突(土著蒙古族内部因年龄差距导致的文化冲突、知青内部因文化程度差距导致的文化冲突)等两大类。第四章,主要从游牧与农耕文化所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的差异和额伦草原社会生活相关政策(打狼除害活动、大量垦殖活动、盲目增加畜牧量、《定居游牧,人畜两旺》、知青上山下乡活动)以及人口迁移带来的文化影响等三个方面来探究其产生不同生态文化价值取向的原因。运用跨文化传播理论解读《狼图腾》中游牧与农耕文化人际传播中产生的文化冲突得出结论: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并不限于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传播,而因对方所生长的环境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的话,即使生活在同样的额伦草原上,生产生活中的人际传播也会遭受阻碍。换言之,人不仅属于民族,更是文化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