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翻译学界出现了“文化转向”。自此,文化被引入翻译研究的范围之中。翻译学界文化学派的核心人物巴斯奈特提出文化翻译观,为文化翻译的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她认为,翻译是文化交流行为,翻译的等值是源语和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对等。如此,翻译的本质是要追求文化功能对等,而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最大程度地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特征。中国古代文学巨著《儒林外史》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是研究我国明清时期民情风俗的重要资料。中俄之间的民族文化差异,以及民俗文化自身的群众性、传承性、地域性、文化性等特点,使得《儒林外史》中民俗文化的外译障碍重重。本文主要以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e)的文化翻译观理论为指导,讨论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德·沃斯克列辛斯基(ДмитрийНиколаевичВоскресенский)(汉语名:华克生)所译《儒林外史》俄译本(2014版)中民俗文化素的翻译问题。本文由绪论、三章内容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主要梳理了文化翻译理论的国外、国内研究现状,介绍了俄罗斯和其他西方各国以及中国对《儒林外史》的翻译及研究现状。第一章对民俗文化所具有群众性、传承性、地域性、文化性等特点进行了论述,指出了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引入了民俗文化素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儒林外史》中民俗文化的特点,同时分析了作品中所呈现民俗文化的广泛性、杂芜性、时代性、地域性对其外译增加的难度。第二章对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理论进行了概述,并对指出了文化翻译观对民俗文化素翻译的指导意义。第三章对译者华克生本人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总结华克生翻译民俗文化素时使用的翻译方法,并对俄译本中相关民俗文化素的翻译进行了实例分析,同时也就《儒林外史》俄译本中的民俗文化素的误译进行分析,探讨出现误译的原因。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在大量分析翻译例子的基础上,我们结合翻译不同民俗文化素所得启示及注意事项,从文化理解、翻译过程提出若干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