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严重危害我国和全球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卡介苗(BCG)仍是用于人类结核病预防的唯一疫苗。它能够有效预防婴幼儿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性肺结核等的发生,但对成人肺结核的保护效果不稳定、且不能阻止潜伏感染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再激活。主要原因在于:从牛型分枝杆菌(M. bovis)减毒制备BCG的过程中,重要毒力基因的缺失的同时,导致BCG诱导CD8+T细胞反应能力下降;BCG免疫机体对潜伏M.tb的相关抗原仅有弱或无应答。国内外学者正在进行新型候选疫苗的研究。已报道的新型候选疫苗,主要是以M.tb活跃生长繁殖阶段表达的抗原为基础构建的,因此可能与BCG存在同样缺陷,即无法有效清除潜伏感染的M.tb。因此,在新型候选疫苗的研制中,潜伏相关抗原的作用愈来愈被重视。目前通过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技术发现了与潜伏M.tb感染相关的重要调节系统DosR(活化DosR调节系统引起表达的抗原Rv2623、Rv2626c)和持续感染期的代谢调节基因PhoY2。本研究拟在E.coli中表达纯化Rv2623、Rv2626c和PhoY2,并选用中国人群,通过全血IFN-γ释放试验(Whole blood IFN-γrelease assay,WBIA)对这三种抗原的免疫原性做初步分析,筛选和验证这些抗原是否可以用于中国新型TB疫苗的研制,为之后新型疫苗的研发奠定工作基础。 方法: 1、分别构建重组质粒pET2623、pET2626c和pETPhoY2; 2、重组蛋白rRv2623、rRv2626c和rPhoY2的表达、纯化及验证; 3、结核感染者和非感染对照者的筛查和招募; 4、重组蛋白刺激受试者全血并检测刺激后血浆中IFN-γ含量; 5、分析各蛋白刺激 TB感染人群和非感染人群产生的IFN-γ水平的差异以及三种蛋白刺激TB感染人群产生的IFN-γ水平的差异; 结果: 1、分别成功构建、表达并纯化了rRv2623、rRv2626c和rPhoY2蛋白; 2、51例受试者被招募,包括结核感染者28例、非感染对照者23例; 3、重组蛋白rRv2623、rRv2626c和rPhoY2均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分别刺激TB感染人群产生的IFN-γ水平为724.32pg/ml、410.20pg/ml和562.01pg/ml,均显著高于非感染人群(P<0.05)。 结论: 成功表达了结核分枝杆菌的三种编码蛋白Rv2623、Rv2626c和PhoY2,明确这些重组蛋白均是良好的T细胞反应抗原,可用于中国新型结核疫苗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