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未成年人倾斜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国家伦理,保护未成年人免受性侵害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自上世纪中叶建立性犯罪信息登记制度以来,美国至今已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性犯罪信息登记与公示制度作为事前预防性犯罪的有力措施。司法维度上,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已在众多案例中对该制度的合宪性进行了充分讨论,如是否构成对性犯罪者权利的不合理限制,是否违反“事后立法禁止”、“双重危险禁止”、“正当程序”等宪法原则。我国若欲通过性犯罪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成年人倾斜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国家伦理,保护未成年人免受性侵害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自上世纪中叶建立性犯罪信息登记制度以来,美国至今已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性犯罪信息登记与公示制度作为事前预防性犯罪的有力措施。司法维度上,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已在众多案例中对该制度的合宪性进行了充分讨论,如是否构成对性犯罪者权利的不合理限制,是否违反“事后立法禁止”、“双重危险禁止”、“正当程序”等宪法原则。我国若欲通过性犯罪信息登记制度预防性犯罪,首先需要厘清该制度的合宪性问题,而美国立法、司法在该方面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能够为我国提供宝贵借鉴。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2003年至今作出的、对性犯罪信息登记制度进行宪法审查的判决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立法进程与学界观点,分析最高法院司法立场的形成与演变,对裁判观点进行全面的梳理评述。本文首先介绍美国性犯罪信息登记制度的缘起、立法概况与存在的合宪性争议,厘清这一制度的社会背景与发展历史;其次,将最高法院的相关判例划分为合宪性的确认、合宪前提下对立法的调整、言论自由前司法的让步以及对最高法院反思过度登记的展望四个阶段,分别进行讨论;最后,对宪法审查的历程与特征作总结性评价,并分析我国能从中借鉴的经验。本文认为,虽然性犯罪信息登记带来了联邦主义、权力分立等诸多宪法问题,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该制度的审查始终围绕“是否合理平衡性犯罪者权利与公共利益”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最高法院在利益平衡中的价值取向直接反映在其所采用的宪法审查标准中。最初,最高法院强调性犯罪者具有特殊危险性的“性犯罪者例外论”观点,遵循“合宪性推定”的司法克制立场,以相当宽松的审查标准进行审查。“史密斯案”与“CDPS案”中,最高法院驳回了对性犯罪登记提出的“事后立法禁止”与“形式正当程序”挑战,从“轻微限制性”、“民事管理性”与“纯粹程序性”三个角度界定了登记的法律性质与功能定位,否认登记给性犯罪者带来的权利限制,给与立法机关运用登记手段的自由,为性犯罪登记的溯及适用提供合宪基础,并将评估性犯罪者风险的任务由立法机关转移向社会公众,奠定了最高法院对性犯罪登记的根本观点。而后,性犯罪登记立法的发展与登记义务的加重给司法带来新挑战。一方面,最高法院在沿袭判例所奠定的合宪基础上,对性犯罪登记在军事罪犯、国际旅行领域的立法缺陷进行调整。另一方面,最高法院在坚持性犯罪登记溯及适用的同时,正视溯及适用所面临的现实障碍,基于立法对登记制度进行了有限调整,并开始关注性犯罪者权利,将立法明确性作为溯及适用下登记义务产生的前提。但从整体看来,最高法院在性犯罪登记本身的合宪性问题上陷入了沉寂。其后,互联网的发展对预防性犯罪提出了新的要求。最高法院于“帕金汉姆案”正式承认了性犯罪者包括言论自由在内的寻求革新、追求合法而有益的生活的权利,不再止步于“合宪性推定”,而是适用更加严格的中级审查标准,要求立法应是为直接促进重要的政府利益所“严格适合”的、限制最少的手段。“帕金汉姆案”意味着涉及性犯罪者宪法权利时立法将受到更严格的审查标准的审视,“性犯罪者例外论”在宪法权利面前淡出,为性犯罪者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设立了新的标准。最后,在过度登记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施耐德案”在适用宽松审查标准的同时,更加主动地寻求登记手段与控制性犯罪之间的合理联系,指出性犯罪登记已超过合理限度,要求登记带来的损害应少于所能带来的利益,并反思了性犯罪登记控制性犯罪的实效。本案突破了“史密斯案”以来的“民事管理性”僵局,正式审视了过度登记问题,打破性犯罪登记领域宪法诉讼一边倒且有利于政府的现状。受审查重心由“为性犯罪登记提供宪法支持”向“限制性犯罪登记过度立法”的转移以及性犯罪者权利从缺位到重视的转变的影响,最高法院对性犯罪登记的宪法审查标准经历了宽松审查、宪法审查的沉默、涉及宪法权利的中等审查、以及宽松审查标准的收紧四个阶段,审查标准逐渐严格,司法立场日益理性,性犯罪者权利与公共利益趋向平衡。我国若欲借鉴美国经验建立性犯罪信息登记制度,需要着重把握三个关键点:一是关注登记立法统一性以及立法主体的合法性;二是注重登记制度下性犯罪者权利的保障,尤其宪法权利与先前犯罪者的权利的保障;三是根据制度设计给与性犯罪者必要的程序保障。
其他文献
“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它为观众带来了可信性影像。“虚构”原本是故事片中的概念,但随着纪录片的发展,“虚构”的表现形式在纪录片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虚构”具有两重含义,一种是情节内容的虚构,另一种是表现形式的虚构,例如搬演、情景再现等,在本文中将重点研究表现形式的虚构。随着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新的媒介形式兴起,对纪录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纪录片可以而且应该采取“虚构”手段与策略来达到真实,使纪录
美国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委员会主席Paul Grace曾说:“在当今社会中,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将成为项目”。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各行各业也开始谋求转变,不断探索着更适合当前形势下的销售管理模式和方法。项目化管理作为当前学科研究的焦点,发展迅猛,开始与越来越多的行业融合,如IT行业、制造行业、销售行业等,可以有效地优化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为组织提供了有效地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化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W大学的因公出国(境)日常管理工作中,出国管理部门W大学国际合作处与人事处、组织处、财务处、二级学院、Z省外事办及W市外事办公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这个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两者都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W大学因公出国(境)流程管理现状已不再适应新环境和新变化,因此,有必要以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为指导,不断优化因公出国
经济新常态下,减税红包利好不断,政策效益与预期成效的差距,成为了政企热议话题。而关于政策的地方落实、企业的获得感以及对实体经济产业升级是否发挥作用等研究不系统。本文以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减税政策的效用情况为主体,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以此基础下广东省产业发展、创业创新、鼓励就业情况为论据,探究减税实施效益。首先,文章介绍供给侧改革相关概念及减税理论,并分主体总结归纳近年我国实施的减税政
选取慕课“初级汉语语法”为研究对象,对其微视频呈现形式进行两个层面的分析:一是呈现形式类型的选择,二是具体要素的设计。呈现形式类型的选择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提出“呈现需求”作为教学活动与呈现形式的“中介”,指教学对呈现形式的“功能”需求,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密切相关。根据慕课“初级汉语语法”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归纳出四个呈现需求:语法知识描述、情境创设、提供(准)交际练习、语用展示;依据视听觉要素
论文以潮汕地区为典型,研究地方立法与民间殡葬规范之间的冲突,探讨解决冲突的具体对策。我国现有殡葬立法坚持追求文明、环保的现代殡葬理念,实行火葬方式,采用简单的殡葬仪式。现行殡葬制度与民间殡葬规范之间存在矛盾,在殡葬方式、殡葬用地与殡葬仪式方面产生冲突。这些冲突的不断发生,直接影响殡葬改革的进程,限制立法预期目标的最终实现。论文在分析我国现行殡葬制度与民间殡葬规范冲突的基础上,从观念、立法、执法等层
作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发展领域,文化一直占据着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即使在经济、科技高速发达的21世纪,文化产业也依然被视为极具投资前景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由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关键议题。针对我国当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以创新为主,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并且越来越有可能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战
近年来,一些地区出现“禽流感”、“口蹄疫”等畜禽疾病,都会短时间内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因此,国家强制免疫实施,要求动物疫苗不断推新和升级,畜牧业畜禽养殖方式要向预防为主转化。基于这个国家政策及市场形势,兽用生物制品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市场需求在呈持续增加的态势。同时鉴于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在国家宏观政策、产品结构、市场环境、技术环境等方面所发生的的变化,营销渠道的管理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兽用
近年来,国外的科普读物被大量引入中国并长期处于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其翻译也逐渐引起了翻译研究界学者的关注。笔者此次选用了经管类科普读物The Employee Experience作为翻译研究项目,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其中文化专有项的转换处理,因此本论文旨在研究科普读物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中外很多学者都对文化专有项进行了概念解读、分类研究与翻译策略归纳。艾克西拉首次提出了文化专有项的概念
关于巴赫金“狂欢理论”的研究已经成为了近年来国内论文研究的热门选题,但是主要集中于基于理论的社会现象研究,把网络狂欢与新闻学结合起来的研究还是比较空缺的。巴赫金认为的“狂欢”是一种带有仪式感的混合游戏,是关于一切庆典仪式、节日活动以及表达形式的总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线下狂欢节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微博这个社交媒体上引爆的一个又一个的全民话题赋予了狂欢理论新的表现形式即网络狂欢,并且这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