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务农者受教育程度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教育的产出效应和配置效应的研究视角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iet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大量青壮年优质劳动力持续的“非农化”转移。劳动力转移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短缺和农村人力资本的大量流失,农业面临“谁来种地”的严峻挑战。由著名的学者舒尔茨、贝克尔等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劳动者的技能、知识和体力对提高产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理论上,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会给粮食产量带来负向的影响。但实际是农村人力资本流失与中国粮食总产量“十二连增”的矛盾现象并存。已有研究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方面,学者们大多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研究视角出发,分析了农机作业服务、耕地条件的改善、农业技术进步、老农经验对中国粮食增产的重要贡献。另一方面,文献阐释了劳动力转移与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的产权逻辑、要素配置逻辑和分工意义,表明地权稳定性的改善、农地流转和农业机械使用程度的提高以及农业生产环节的服务外包和农业生产性服务市场的发育都将进一步推动种植结构“趋粮化”。但与此同时,中国粮食的进口量和库存量也与生产量同步增加。“三量齐增”表明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伴随着其市场竞争力的不断下降,最终导致了“洋粮入市、国粮入库”。由此而产生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解释在劳动力大量转移背景下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与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的矛盾?根据市场需求有效配置资源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而文献认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能够增强人们获取和理解市场信息、改善资源配置决策并有效应对经济非均衡状况的能力。于是本文的猜测是: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背景下,农地产权制度的不断改进和农机服务的快速发展固然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劳动力短缺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但大量高学历劳动力的持续流失却导致农户(尤其是规模经营户)在农业生产与经营中的要素配置能力不断下降。本文认为这可能是粮食产量不断增长而市场竞争力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为促进小农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政策设计提供有益的学理启示。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1)粮食生产中教育的产出效应和配置效应的测算。(2)比较务农者受教育程度下降农户和未下降农户在粮食生产中教育的产出效应和配置效应的差异,以检验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务农者受教育程度下降对粮食产出效应和配置效应的影响。(3)比较不同经营规模下务农者受教育程度下降农户和未下降农户在粮食生产中教育的产出效应和配置效应的差异,以检验不同经营规模下务农者受教育程度下降对粮食产出效应和配置效应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1)务农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通过发挥产出效应和配置效应为粮食生产做出贡献。教育对农户粮食生产的总效应是207.909,其中教育的产出效应是158.355,教育的配置效应是49.554;而在教育的配置效应中,投入选择效应为-106.198,表明教育并未发挥优化粮食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作用。(2)务农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下降使得农户粮食生产中教育的产出效应下降。下降组教育的产出效应57.012,低于全样本的教育产出效应158.355,未下降组教育的产出效应则为264.924。(3)务农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下降还导致农户粮食生产中教育的配置效应出现了更大幅度的下降。下降组教育的配置效应是-380.943,远低于全样本的教育配置效应49.554,而未下降组教育的配置效应却达到583.442。由此表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下降对农户在粮食生产中的资源配置能力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4)务农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下降导致小规模和较大规模样本的配置效应的下降程度远高于产出效应,其中较大规模样本教育的配置效应的下降最为明显。计算显示小规模样本中教育的产出效应下降量为37.623,配置效应下降量为135.813;而在较大规模样本中,教育的产出效应下降量达到了226.227,配置效应下降量更高达1541.909。由此表明务农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下降对规模经营户资源配置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造成了更加严重的负面影响。结合分析所得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复合型人才建设;继续加大对农地规模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建立针对家庭农场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营农指导体系。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在于:(1)研究视角的创新。现有研究从劳动力老龄化的视角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但却忽略了其他人力资本要素的流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例如关于务农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下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几乎没有被纳入研究视野。本文则从务农劳动力人力资本流失的视角出发,探究务农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而是对现有研究的补充和深入。(2)研究观点的创新。通过研究提出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背景下,农地产权制度的不断改进和农机服务的快速发展固然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劳动力短缺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但大量高学历劳动力的持续流失却导致农户在农业生产与经营中的要素配置能力不断下降。更为重要的是规模经营户要素配置能力的下降远远超过了小农户要素配置能力的降低。本文认为这可能是粮食产量不断增长而市场竞争力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基因(ATM)在维持小鼠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SGZ)神经干细胞(NSCs)静息状态中的作用。方法 构建ATM基因敲除小鼠,1月龄和4月龄ATM基因敲除小鼠各12只,体外分离、培养、鉴定ATM基因敲除小鼠SGZ区NSCs, Nestin/ki67染色比较1月龄ATM+/+和ATM-/-小鼠SGZ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水平;体内用BrdU染色比较1月龄和4月龄小鼠SGZ区
期刊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机构投资者逐渐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发挥出中坚力量,而机构投资者持股同一行业多家上市公司的现象(即机构共同持股)近年来也越来越普遍。据本文统计,2007~2019年期间中国A股上市非金融类公司中平均有14.74%的公司存在机构共同持股现象。相较于机构投资者分散持股,机构共同持股具有“网络”特征,更多考虑“网络”整体利益,在“网络”中承担信息、资源传递的角色,联结同行业被持股的
学位
技术创新是企业提升经营绩效的关键手段,也是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了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并且财政投入量和政策覆盖面逐年扩大。但大量的证据表明,政府补贴对不同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大相径庭。同时,不同企业的产权制度设计和面临的市场环境各异,这些各异的条件和环境对政府补贴与企业技术创新间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然而以往研究通常将这些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加剧,创新效率低下等发展困境。早在2017年,十九大报告就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自然资源紧缺和创新动力不足的双重禁锢,“波特假说”理论指出,严格的环境规制短期虽会增加生产成本,但长期将鼓励技术创新,并通过“先动优势”和“创新补偿”提升企业经营绩效。同时
学位
一个国家的经济不仅依赖于国内生产和贸易,而且在葡萄营销渠道上,这使得研究一个国家关键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潜力显得尤为重要。产品是否具有价格竞争力,营销渠道和潜在市场是每个生产领域都要考虑的重要方面。然而,无论是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都使用不同的营销合同,这就使得使用哪种合同成为一个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研究水果的销售状况很重要,因为与其他产品相比,水果很容易腐烂。无论是新鲜出售还是加工出售(干燥或保
学位
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起到决定性作用。对于中国而言,农业目前仍是一个强调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重合的产业,是以作物成熟与牲畜生长发育为基础,生产主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协调温度、降水与湿度等气候与环境要素的部门。而气候变化引起的光照、热量、温度、湿度、风速等多种气候要素维度的波动与异常势必将加剧农业生产风险,改变农业生产时空格局,进而导致国家基本农产品供给出现
学位
油茶种植可为广大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对油茶新造林及低产林改造技术进行总结,以提高油茶的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户经济收入。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将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这种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方式伴随着土地细碎化、农户兼业化、农业弱质化和生产非粮化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要引导小农户走向现代化,关键是借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来提高小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目前,农业生产外包
学位
柑橘溃疡病是由地毯黄单胞杆菌柑橘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itri subsp.Citri,Xcc)引起的细菌性病害,是危害全球柑橘产业的最严重病害之一。筛选抗病基因,培育抗病柑橘品种的分子育种已成为防治柑橘溃疡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本研究前期通过转录组数据结合溃疡病菌诱导柑橘抗、感品种的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
学位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如何在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和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有效保障新发展阶段的建设用地需求,成为了党和国家必须破解的课题。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也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这就要求转变原来的土地粗放利用方式,走土地集约利用道路。由此,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已成为共识,它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