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跳骤停是临床上最常见、最危重的心血管急症,随着心肺复苏(CPR)技术及监护技术的不断发展,复苏成功率有所提高,但复苏后患者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只有很少一部分患者能够最终存活出院。有资料表明,在心肺复苏及复苏过程中,由于自主循环停止或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过程中,机体各主要生命器官处于严重缺血缺氧状态,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这些因素可引发核因子-κB(NF-κB)的激活,同时NF-κB又可诱导多种细胞因子、粘附分子、趋化因子、免疫识别受体等编码基因的表达,进而TNF-α和IL-1β等多种炎症介质的mRNA得以转录,使炎症反应放大,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彼此交错的细胞因子网络,产生级联效应,造成多器官缺血-再灌注(I/R)损伤,最终导致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的发生。PR-MODS是心脏骤停复苏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复苏失败、致死致残的最常见的原因。探讨CPR后循环系统中NF-κB的激活规律,进一步明确炎症反应的相关机理,了解NF-κB在CPR过程中与MODS的相关性,对早期防治PR-MODS的发生可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比较并分析家兔心脏骤停复苏后不同组与对照组外周血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和NF-κB水平及变化规律,同时对各组动物模型的部分器官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探讨NF-κB在心脏骤停动物模型中与多器官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为早期防治PR-MODS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30只健康成年清洁级中华大白兔建立心脏骤停动物模型,监测动物模型建立过程中心率、血压、心电图改变,并根据复苏后家兔存活时间分为A组(存活<12h)、B组(存活≥12h)、C组(复苏失败组),同时选择10例假手术组(D组)家兔作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心肺复苏组家兔分别于复苏前、ROSC后0h、1h、3h、6h、12h、24h经颈总动脉或股动脉处取血4ml离心,取上清检测CK-MB、cTnI、ALT、CR,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家兔血清NF-κB水平,比较各组家兔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对假手术组、实验中死亡和ROSC后12h、24h处死的部分动物收集心脏、肾脏、肝脏、肺脏及小肠组织,于电镜下观察各器官组织的改变。结果:家兔心脏骤停模型在ROSC后3h血中CK-MB、ALT、CR较复苏前明显升高,cTnI在ROSC后6h较复苏前明显升高,A组升高程度较B组更为显著。A、B两组家兔ROSC后血中NF–κB呈逐渐升高趋势,A组较B组更明显。B组NF–κB于ROSC 3h达高峰,比A组峰值提前,随之逐渐下降,24h仍高于复苏前水平。C组复苏前CK-MB、cTnI、ALT、CR、NF–κB与复苏后比较无明显变化。电镜下A、B两组家兔心脏、肝脏、肾脏、肺脏及小肠组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A组损伤程度较B组严重,C组无明显损伤。结论:1、心脏骤停复苏后家兔模型中存在不同程度多器官损伤,其存活时间与多器官损伤程度相关。2、家兔心脏骤停模型中NF–κB水平的动态变化与多器官损伤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