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世界性难题。消除和缓解贫困,促进人类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和繁荣是国际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长期快速经济增长是战胜贫困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力量来源。中国的经济增长,为缓解农村贫困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为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大规模减贫成效显著,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30.7%下降到2014年的14.9%,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近几年已经相对减弱了,即贫困减少的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那么,对于贫困问题更为严峻、地域偏远、交通闭塞、资源匾乏、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缓慢脱贫难度更大的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是否还有进一步的空间,需要更深一步的分析。首先,本文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经济增长的减贫机制进行了总结,阐述了经济增长带动非农就业、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增加财政支出、带动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机制。其次,分析了我国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特点及成因,指出我国的民族地区生态恶化以及人口过快增长造成的人地矛盾突出都构成了我国贫困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再次,利用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三次产业增长的减贫效应,得出以下重要结论: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有利于贫困的减少;三次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中,各产业的增长有利于贫困的减少,但减贫效应各个产业都有差异;在三次产业中分别选择代表性的农业、牧业、工业、金融业、利用面板数据做进一步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民族地区的农业具有最大的减贫效应,金融业的减贫效应次之,工业减贫效应相比较小,牧业减贫效应最小,但也不可忽视。最后,根据实证得出的分析结果,经济增长对我国民族地区减贫的带动仍有不不可忽略的贡献,尤其是经济增长中的第一、第三产业的增长。结合实际情况,对民族地区扶贫政策的制定提出了一些值得参考的建议。在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中应注重经济包容性增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民族地区服务业、工业发展,促进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升民族地区人口素质、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促进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的社会发展,扶持贫困人口尽快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