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背景及目的脑卒中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疾病,卒中后存活患者约70%遗留上肢功能障碍,尤其是腕手功能障碍。既往研究证实若将腕手矫形器与常规康复训练相结合,康复效果更显著。但尚没有学者对传统复合式腕手矫形器辅助疗法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腕手功能障碍的疗效进行探索。因此本研究拟观察复合式腕手矫形器辅助疗法对脑卒中恢复期腕手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另外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尝试将3D打印技术运用于腕手矫形器,但尚未形成标准化的设计与制造流程。因此本研究拟联合三维扫描、逆向建模及3D打印技术,进一步探讨3D打印腕手矫形器的设计与制造流程及在卒中患者的可行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2.研究对象及方法试验一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试验组(n=17)和对照组(n=17)。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及常规手工作业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复合式腕手矫形器辅助疗法,于每天手工作业治疗时及休息时佩戴。常规手工作业治疗每次30min,每天2次,共14d;非训练时间的矫形器佩戴每天累计5h,共14d。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runnstrom量表(上肢、手)及 Fugl-Meyer 量表(腕手)(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定腕关节肌张力,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试验二首先用手持式体表三维扫描仪对脑卒中患者的健侧上肢进行三维扫描,再对采集到的原始点云数据进行一系列逆向重构,建立腕手矫形器模型,然后用熔融沉积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和光固化立体成型(Stereo Lithography Appearance,SLA)两种3D打印工艺将模型制造出来,最后用魁北克辅助科技满意度量表评估患者穿戴两种矫形器的满意度。3.研究结果3.1试验一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前,两组Brunnstrom分期、FMA评分、MAS分级、B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FMA、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Z|>3.420,P<0.01),且试验组FMA、BI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Z=-2.895,t=4.331,P<0.01);两组Brunnstrom分期、MAS分级在治疗前后均无改变(P>0.05)。3.2试验二患者对于SLA成型矫形器的满意度总体上高于FDM成型矫形器,主要体现在容易调整、安全性、耐用性、舒适性等方面。4.研究结论4.1复合式腕手矫形器辅助疗法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腕手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4.2 3D打印腕手矫形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流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且SLA比FDM更适用于矫形器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