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牧区生态文明建设是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牧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人居环境的有力保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污染开始向农牧区转移,增加了环境负担,然而,农牧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对生态文化的认识不够,无法正确处理现阶段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开展农牧区现代环境教育有助于丰富农牧民现代环保知识,提升环境意识,加强环保行为,解决现阶段的环境问题,推动农牧区生态文明建设。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教育模式为环境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对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农牧区环境教育模式的构建从理论上填补了新疆以环境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空白,通过对模式的实证研究提升了农牧民的环境意识,强调了环境教育模式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加强了模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意义。 结合环境教育发展概况及典型环境教育模式的特点,在理论层面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农牧区环境教育模式。从“知”、“意”、“行”三个方面设计环境意识调研问卷,并在新疆农牧区开展环境意识调研活动,对有效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初步了解农牧民环境意识水平所处的生态文明建设阶段,并以此为依据对环境教育模式进行调整。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目的,选取适宜的环境教育基地,对模式进行实证研究,结合实际设计环境教育实施方案,并对实践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不断完善环境教育模式,最终确定了较为适宜的“知意行”环境教育模式,加快推进农牧区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结合环境意识调研及环境教育模式实践,对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疆农牧区环境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得出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了“知意行”环境教育模式,包括“知”、“意”、“行”三个模块,“知”即公众对环保相关知识、理念、技能的认知和理解程度,是基础;“意”指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环境意识水平和责任感等,为导向;“行”为公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环保行动力,是目标。模式涉及学校环境教育及社区环境教育两个方向,并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以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影响社区、社区推动社会的环境教育发展模式。 (2)调查数据表明,新疆农牧民环境意识水平无法满足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求。由于农牧区尚未开展系统的现代环境教育,导致农牧民及学生在“知”、“意”、“行”三个层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欠缺,抑制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由于农牧区具有浓厚的传统草原文化底蕴,农牧民在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继承了尊崇大自然的核心理念,奠定了传统环保知识、意识及行为的基础,但针对现阶段复杂多样的环境问题,仍需在传统环保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系统现代环保知识,提升环境意识,加强环保行为。 (3)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教育模式的实践,使农牧民在“知”、“意”、“行”三个方面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促进了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