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意义上一般认为中动结构是处于主动结构和被动结构之间的一种语言结构,是用主动的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的一种特殊结构。英语的中动结构因为涉及到较为复杂的语义、词汇和句法关系,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话题。根据英语中动结构在生成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和限制条件可以看出这种结构的形成需要两个必要条件:只有行为动词(activity verbs)和短暂动词的完成体(momentary verbs in perfective)可以构成中动结构,其表层主语须对述谓表达的行为负责。中动结构也存在于汉语当中,并且出现频率也很高,是汉语中一种较为重要的语言现象。汉语中动结构的本质特征是:句法主语所代表的实体由于具有的某种特征使得动词代表的动作时间以某种状态发生。从句法上讲,中动结构的主语是动词的受事者,形容词是中动结构的必需成分。从语义上讲,汉语中动结构也具有非事件性、类属性、状态性等特征。传统的语言学主要是围绕中动结构的生成机制、结构特点、选择限制以及中动词的特点这四个方面来阐释这种特殊的语法和语义现象,而且他们更多的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加以探讨。本文从句法学的角度,以生成语法中的WH—移位为理论框架来解释中动结构的生成,主要探讨英汉中动结构的句法生成,中动结构的特征和限制条件,然后对英汉中动结构的特征和生成条件加以对比和分析,力图找出中动结构在这两种语言中的异同,并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的理论框架,研究问题和文章结构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详细叙述了国内外关于中动结构的研究。第三章分析了英语中动结构的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以及英语中动结构在生成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和限制条件。第四章阐述了汉语中动结构的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以及汉语中动结构在生成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和限制条件。第五章对比分析了英语中动结构和汉语中动结构的特点和制约因素,并从中找出英汉中动结构的异同,并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一章是对本论文的总结,阐明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发现,存在的局限性,还提出了以后相关研究的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