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的毕飞宇——从毕飞宇小说的“卡夫卡气质”谈起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jia1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毕飞宇的创作开始成为当代文坛不可回避的生长力量之一。从1992年的《孤岛》发表至今,毕飞宇已在文坛走过了二十个春秋,对中国当代文坛的贡献举足轻重。随着作家自身阅历的增长及文学造诣的厚积,在不同的创作阶段,也有着不同的文学追求。从先锋开始,毕飞宇就不停的寻求属于自身的文学领域,在向现实主义回归的同时,作家不断的被诠释、考量甚至是质疑。历数对毕飞宇作品的学术研究发现,多数学者将视线停留在文本叙事或是文化阐释等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纵观毕飞宇的小说创作,其承接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锋姿态,对现实主义文学进行了全新的探索的精神值得深入探讨。其作品的字里行间总是充斥着一种对“现代”的思索与探究,这种文学追求,从某些方面来看,不论是创作情绪还是审美情趣,抑或是哲学思考等维度恰与卡夫卡的作品形成一种契合。也就是笔者文中所述的“卡夫卡气质”。本文尝试从毕飞宇身上的“卡夫卡气质”出发,分三个部分来阐述这种“毕飞宇小说”的深层意义。在第一章中通过对卡夫卡与毕飞宇成长与时代的论述,着重阐述其二者文学气质的相似性,并在第二章中试以比较的方法进行作品的文本层面、精神层面的阐释,力求梳理这种“卡夫卡气质”在毕飞宇式的“地道的中国写作”的实践中的影响与价值。并通过卡夫卡与毕飞宇的两部典型的文学作品《变形记》与《雨天的棉花糖》进行精读比较,从美学角度、哲学维度共同探讨这种“卡夫卡气质”在毕飞宇作品中的存在价值,以及作家对人的存在问题的探讨及把握。第三章则是在前两章论述的基础之上探讨毕飞宇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独特理解与把握,发掘这种现代主义气息在毕飞宇身上的生长之势,着重阐述从“卡夫卡式”到“毕飞宇式”的文学实践带给中国当代文坛的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当下文坛上最令人担忧的是诗,诗中最小景气的又是叙事诗.该文是在越来越多的人们为诗歌生发杞人之忧甚至喊出诗歌已经死亡的背景下命题写作的.文中强调了叙事诗的开拓意义和
摘要目的确定恶性肿瘤总体发病率尤其是根据BIRADS标准在≥70岁因乳腺钙化接受立体定向活检女性中的恶性率。方法回顾性研究了6 839例≥70岁女性病人的14 577份乳腺钼靶报告
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起源于作者对女性的崇拜意识,是作者在时代、社会生活的作用下内心情感的外在体现,也是作者在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发掘出来为现实服务即"古为今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媒体空间的不断创新,加之资本市场对新媒体和数字视频行业的追捧,数字传媒的创富故事日新月异,品牌信息传播的渠道也越来越丰富。我们认为,技术、
构建“多模块”的党员培训计划。将不同的培训内容分为文字理论、视听教材和典型宣传三个模块,结合因党员年龄和学历形成的认知差异,对于接受能力较快的党员干部,从理论必修
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三十年代,每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都以不同的方式融入到民族自救的伟大历史进程.由于目睹了多次的革命和流血仍然无法救民于水火,深感失望的京派作家选
湘社是近代著名文学社团。光绪十七年(1891),龙阳(今汉寿)易顺鼎、易顺豫兄弟,宁乡程颂万、程颂芳兄弟和道州何维棣,宁乡周家濂,江夏郑襄,善化姚肇椿,长沙袁绪钦,保山吴式钊,益阳王景
恐惧是一种强烈的原始情绪体验,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对恐惧体验和恐怖情境的文学描写层出不穷,为什么恐惧能牢牢抓住人们的心灵?中国现代文学中有哪几种恐惧形态备受关注?这些恐
本文选取了现代汉语中述补结构的一个小类——表示程度的组合式述补结构作为研究对象,简便起见,称之为表程度的“X得Y”结构。文章首先论证了该结构是一个构式,并概括出其构式义
“场域”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中的一块重要基石。布迪厄研究文化资本在社会分层和社会控制中的权力运作过程,国内外学者都对他的研究有诸多阐释与对话,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