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毕飞宇的创作开始成为当代文坛不可回避的生长力量之一。从1992年的《孤岛》发表至今,毕飞宇已在文坛走过了二十个春秋,对中国当代文坛的贡献举足轻重。随着作家自身阅历的增长及文学造诣的厚积,在不同的创作阶段,也有着不同的文学追求。从先锋开始,毕飞宇就不停的寻求属于自身的文学领域,在向现实主义回归的同时,作家不断的被诠释、考量甚至是质疑。历数对毕飞宇作品的学术研究发现,多数学者将视线停留在文本叙事或是文化阐释等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纵观毕飞宇的小说创作,其承接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锋姿态,对现实主义文学进行了全新的探索的精神值得深入探讨。其作品的字里行间总是充斥着一种对“现代”的思索与探究,这种文学追求,从某些方面来看,不论是创作情绪还是审美情趣,抑或是哲学思考等维度恰与卡夫卡的作品形成一种契合。也就是笔者文中所述的“卡夫卡气质”。本文尝试从毕飞宇身上的“卡夫卡气质”出发,分三个部分来阐述这种“毕飞宇小说”的深层意义。在第一章中通过对卡夫卡与毕飞宇成长与时代的论述,着重阐述其二者文学气质的相似性,并在第二章中试以比较的方法进行作品的文本层面、精神层面的阐释,力求梳理这种“卡夫卡气质”在毕飞宇式的“地道的中国写作”的实践中的影响与价值。并通过卡夫卡与毕飞宇的两部典型的文学作品《变形记》与《雨天的棉花糖》进行精读比较,从美学角度、哲学维度共同探讨这种“卡夫卡气质”在毕飞宇作品中的存在价值,以及作家对人的存在问题的探讨及把握。第三章则是在前两章论述的基础之上探讨毕飞宇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独特理解与把握,发掘这种现代主义气息在毕飞宇身上的生长之势,着重阐述从“卡夫卡式”到“毕飞宇式”的文学实践带给中国当代文坛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