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政府为了解决结构性失衡等问题而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作为国家主要宏观调控方式之一的货币政策,也必须与供给侧改革有机配合,在货币供应的方式上实现创新,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然而经济下行压力下传统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却不尽人意,为了弥补传统货币政策的不足,央行也开始创新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增强货币政策宏观调控能力,实现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结构性货币政策能否对定向企业起到调节效果,并在经济增速下滑的现状下提升经济增长的效率将关系到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基于以上问题,首先,本文以货币非中性理论、利率走廊机制、信贷配给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目标等来构建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框架,从理论方面对结构性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另外,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介绍,并通过分析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融资现状以及经济增长现状,根据现实状况来判断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最后,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首先在宏观层面上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来得出2007年-2016年这段时期内货币政策的效率值,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实施前后货币政策效率值的变化情况来分析结构性货币政策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是否有助于提高经济产出效率。之后,本文在微观层面上以农业企业为例子,以我国上市的67家农业企业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来分析结构性货币政策对农业企业信贷可得性的影响,判断结构性货币政策是否有助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结果表明,在宏观层面上,结构性货币政策实施的短期内的提高了货币政策效率值,但长期有效性不足。在微观层面上,借贷便利类工具能有效提高农业企业的信贷可得性,并且中期借贷便利的影响更大;而定向降准的效果却与预期偏离。综合以上的实证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来提高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第一,通过增强结构性货币政策操作的透明度来强化预期引导的效果;第二,在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向以及企业对资金的使用上,要强化监督机制,确保资金的专用性;第三,针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实行相应的动态考核机制;第四,完善“三农”领域和小微企业担保体系来加强其贷款能力;第五,在目前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使用上,进一步扩展其支持范围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以此促进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