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封神演义》被认为是仅次于《西游记》的神魔小说,然而,一直以来,由于深受“务实黜奇”思维的影响,学术界对这部小说评价并不高。怎样看待其道家神幻的主体色彩,成为阐释其创作思想的一个“分水岭”。当今社会许多神幻型电视动画片受到大众欢迎,如《宝莲灯》、《哪吒传奇》。由《封神演义》孵化出来的《哪吒传奇》受大众喜爱,这使得研究《封神演义》、重新探究其创作思想就很有些现实意义。本文正是作这样一种尝试。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着重从文本的外显层面探究其创作意图。这又分为五个方面来具体论述。即从文本的外显色彩(道家神幻色彩)、故事框架的限定(武王伐纣题材)、理论武器(先秦儒家革命思想)、照应社会背景和超越相关著作的造反论诸方面来考察文本会不会有主张革命的思想倾向。通过这五方面的探究,初步认为文本有宣扬应该“叛逆”与“革命”的创作思想。 在以上论述中,笔者对文本的“阐教”一词的源起作了些考证,发现《明史》中出现了多处“阐教”一词,而其中的一些“阐教”正是明世宗赐给显赫道士的荣誉。这与文本的“阐教”属道教支派有一定联系。如果这一判断能成立的话,那文本的创作动机不妨看作是作者发愤著书,对现实社会不满而抒胸中之块垒。此外,笔者尝试用我国传统语境中的“革命”一词概括文本的创作思想,并非无一定依据。首先是文本中有诸如“以下伐上”、“以臣伐君”、“叛逆”、“造反”之类的词或短语,其含义近同于我国传统语境下的“革命”涵义,可以互换。其次,文本的母体《列国志传》里出现了几处“革命”的词眼,一处为“有革命之象”,另一处为“天革元命”。两处“革命”的涵义正是我国传统语境中的,即武力推翻旧政权之义。故“革命”一词或许更贴近作者的创作本意。 第二部分即“第二章”,主要从文本的内在精神的蕴含层面洞悉其革命思想的具体所在。首先从发生学角度看,纣王无道的形象塑造传递出政权无道是诱发革命产生的前提的深层意义。其次从文化学窥探,周文王、武王形象与其在《武王伐纣平话》、《列国志传》中的迥然不同,这正好显示出作者站在儒家知识分子立场上,以道德立法,对二王形象进行重构。这种重构实际是“圣王革命”论的建构,也是为“革命”取得合法性地位的有效途径。换从民间文化角度看,这种“圣王革命”.典 口尹论又是我国人民大众“圣王情结”(或曰“指路明灯情结,’)的呈现。再次,从解构学角度看,文本又通过对黄飞虎、闻仲、殷郊殷洪、哪吃、崇黑虎和崇侯虎诸形象的刻画,实质上对传统伦理作了有力的解构,表现了革命观对传统伦理观的巨大冲击,同时也不完全抛弃传统伦理的复杂思想。可以说文本的革命思想是较为全面、丰富的。 第三部分是“余论”,简要论述文本的革命思想恰好是我国封建专制社会后期积淀在大众心中的企望革命的潜意识的折射,以及这种革命思想的古典本质,即属于先秦儒家革命思想体系,而非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或近现代意义的革命思想。 总之,《封神演义》有着丰富的革命思想,并且它又是我国专制社会后期人民大众心中企望革命的潜意识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