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零翻译(zerotranslation)研究存在一系列问题:1)本质概念不清。没有区分零翻译与不译,把音译、移译、省略、音义兼译、补偿、象译、直译加注、归化都包括了进去,零翻译与其他翻译形式的关系不明确,或称零翻译的表现形式不明确;2)作用机理不清。零翻译的读者接受问题,在译入语中的制约因素没有得到解决;3)生成因素不明。什么因素导致零翻译的产生?现实生活中零翻译的生成因素有无变化?这些问题未有研究成果;4)概念层次不明确。局限于翻译技巧;5)零翻译概念的意义不明确。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本研究确定三大研究目标:1)零翻译概念的建立;2)零翻译观的建立;3)零翻译观的意义。
1.零翻译概念的建立。零翻译存在于比它更大的语篇翻译行为之中,在翻译实践中起到双语交际的作用,并不是不译(non-translation);零翻译在翻译史上的表现形式经历了音译(transliteration),移植(transference)的过程,其中移植反映了译者带着读者进入源语语言文化认知并理解源语项目的零翻译本质。严格意义上,零翻译指移植的翻译形式;宽泛意义上,从进入源语语言文化的角度看,零翻译包括移植和相对零翻译或相对音译,即以威妥玛-翟理思译音法、汉语拼音转写汉字的汉英音译方法及用罗马字母拼写日语发音的日英音译方法。零翻译在目标语中的作用机理是受到目标语语义、文体、语用的制约。零翻译的生成是文化交往观念变化的产物,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重要,人们对异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认识到符号系统不再是文化的藩篱,这时出现了零翻译。现实生活中零翻译出现过度使用的变异形式,是出于交往中特殊语义、文体、语用的目的。
2.零翻译观的建立。面对源文(ST)与的文(TT)的巨大语言文化差异,译者为可译与不可译、等值(效)与不等值(效)、归化与异化的矛盾所困扰,而林语堂在其创作的《京华烟云》中大量采用零翻译策略翻译介绍中国特有语言文化,现行翻译理论未能对此进行解释。对这一个案的描写研究证明,零翻译策略的选择反映了译者的零翻译观,即进入对方语言文化,尊重对方,多元互补的文化交往观。
3.零翻译观的意义。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涉及到话语权力及文化身份的问题,文化殖民、文化霸权揭示了交往各方复杂的矛盾关系,但未能提出有效策略与措施。零翻译观的文化交往在实践上揭示了文化观念的可译性;在理论上对翻译伦理学的建立提供新的视角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