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跌打活络巴布剂的原型是跌打活络油,属传统名方,由川芎、白芷、蛇床子、薄荷油、樟脑油、水杨酸甲酯等八十多味药组成,具有止血止痛,消炎生肌,消肿散瘀,舒筋活络的功效,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烫伤刀伤及运动扭伤的药物及普通家庭常备的药物。由于该产品为传统外用剂型——搽剂,其处方工艺、质量标准、剂型等方面至今仍存在许多的不足,本课题对原剂型的提取工艺、剂型、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加以改良。一、提取工艺研究运用先进成熟的新技术——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处方中的草药部分进行提取,取代旧有的植物油浸渍工艺。通过对超临界CO2萃取过程中的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的研究,考察不同条件下的萃取物收得率,并通过正交实验优选得出超临界CO2萃取工艺为:萃取压力30Mpa,分离压力5MPa,萃取温度50℃,分离温度40℃,萃取时间为2小时,流量26-32kg/h。经过十批中试验证,表明该提取工艺稳定可行。二、剂型研究1、巴布剂基质研究通过文献检索选出了几个基质配方进行了预试验,以黏附力和剥离性为观察指标,初步确定以不完全中和型聚丙烯酸钠NP-700、聚维酮K-90和甘油的组合作为巴布剂基质的基本组成,并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初步的优化处方,再通过重复性实验进行验证,确定最终基质处方配比为不完全中和型聚丙烯酸钠NP-700:聚维酮K-90:甘油:交联聚维酮XL-10:酒石酸:氢氧化铝=5:2:30:2:0.2:0.2。2.巴布剂制备工艺研究由于原剂型没有规定用量,因此参考原剂型曾做过的药效学实验中的方案设计以及市售同类产品的规格,选用无纺布作为背衬材料,选用透明聚丙烯膜(CPP)作为盖衬材料,暂定巴布剂成品的规格为6×10cm,含膏量为10g,载药量为1%。从成品验证试验的结果表明该制剂工艺稳定可行,适合用于跌打活络巴布剂的生产制备。三、质量标准研究1、定性鉴别原标准仅采用气相色谱法分别对冰片、樟脑油和薄荷油进行了定性鉴别。本课题采用薄层层析法和气相色谱法,新增了川芎、白芷和水杨酸甲酯的定性鉴别。①川芎薄层鉴别:综合多个条件下的考察结果表明,川芎薄层鉴别方法使用手铺板的展开效果要优于预制板;展开环境的温度、湿度变化以及点样量的变化对展开效果无明显影响,说明川芎薄层鉴别方法耐用性良好。②白芷薄层鉴别:综合多个条件下的考察结果表明,白芷薄层鉴别方法使用预制板的展开效果略差于手铺板;展开环境的温度、湿度变化以及点样量的变化对展开效果无明显影响,说明白芷薄层鉴别方法耐用性良好。③樟脑、薄荷脑、冰片和水杨酸甲酯GC鉴别:依照鉴别方法测定巴布剂样品,供试品色谱图中均呈现与四个对照品保留时间相同的色谱峰,分离度良好。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该GC鉴别方法各方面均满足相关要求。2、定量分析原标准仅采用挥发油测定法进行挥发油总量的含量测定,本课题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新增了蛇床子素的含量测定。①蛇床子素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蛇床子素为对照品,测定跌打活络巴布剂中蛇床子素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成品中每片的蛇床子素含量在0.0837-0.1280 mg之间,平均含量为0.1071mg/片。考虑到一些客观因素引起的成分损失,暂定巴布剂成品的蛇床子素含量为每片不得少于0.070mg。②挥发油含量测定:依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挥发油测定法甲法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巴布剂成品每片挥发油含量在0.426-0.569ml之间,十批样品的平均含量为0.0459mg/片。考虑到一些客观因素引起的成分损失,暂定巴布剂成品的挥发油含量每片不得少于0.030ml。3、其他检查项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中相应试验方法对巴布剂成品的黏附力和含膏量进行了考察研究,并根据试验结果对巴布剂成品的黏附力和含膏量作了下限控制:巴布剂样品的赋形性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也符合药典的相关要求。小批量成品试制结果表明,该制剂工艺合理可行,成品性质稳定,拟定的质量标准可有效控制成品质量。本课题为跌打活络巴布剂的质量标准化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