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高度近视继发中心凹视网膜劈裂的临床表现及形态学特征;2、观察高度近视眼继发黄斑视网膜劈裂患者劈裂最大距离与眼轴长度是否具有相关性。研究眼轴长度和视网膜厚度的关系,将为今后医源性干预高度近视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门诊随访的高度近视患者行OCT检查发现高度近视继发黄斑部视网膜劈裂的患者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高度近视入选标准:屈光度≥-6.00D,眼轴长度≥24mm。高度近视继发黄斑部视网膜劈裂的患者行完全眼科检查(underwent complete ocular examination)、A超(A-scan)、B超检查(B-scan)、眼底检查(fundus photography)、和(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检查。A超测眼轴、B超检查观察是否有后巩膜葡萄肿、眼底检查和OCT检查来观察测量中心凹处视网膜劈裂的距离。OCT仪器采用德国海德堡进行检查。受检眼用复方托品酰胺充分散瞳,检查时采用内固视(受检眼视力不低于0.1)或外注视(受检眼视力低于0.1);扫描方式为:垂直和水平扫描;典型图像数据存储打印。均以相同扫描方位的OCT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对中心凹处劈裂的厚度进行测量。数据统计:所有数据经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后,统计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ˉ±S)表示,无劈裂组和劈裂组眼轴长度差别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劈裂组患者的眼轴长度和劈裂距离之间的相关关系由于两组数据都服从正态性,所以采用pearson相关,劈裂组各因素对眼轴长度和劈裂距离的影响采用多重线性回归。结果:在此期间符合条件的62眼中,高度近视继发中心凹视网膜劈裂患者26例32眼(劈裂组)和高度近视患者17例30眼(无劈裂组)。劈裂组男性11眼,女性21眼,无劈裂组男性13眼,女性17眼。OCT显示高度近视继发中心凹视网膜劈裂的32只眼其OCT图像特征主要为一个广泛的黄斑区(macular area)低反射空间,低反射空间内有桥柱状反射连接。劈裂组:屈光度(refraction)-13.94±4.17D,眼轴长度(axial length)32.14±1.373mm,视力(visual acuity)0.051±0.025,后巩膜葡萄肿的发生率为56.67%;无劈裂组:屈光度-12.83±3.76D,眼轴长度27.57±2.394mm,视力0.083±0.041,后巩膜葡萄肿的发生率为93.75%;劈裂组中心凹处劈裂的厚度为494.71±14.10μm,高度近视继发中心凹视网膜劈裂组中眼轴长度与中心凹处劈裂的厚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399,p=0.001;结论:1、通过OCT我们能够清晰观察到高度近视继发中心凹视网膜劈裂的形态学特征;2、高度近视继发中心凹视网膜劈裂患者的眼轴长度和劈裂距离具有相关性且呈正相关;3、后巩膜葡萄肿(posterior staphyloma )在高度近视继发中心凹视网膜劈裂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