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文学史上,艾米莉·狄金森被誉为“最伟大、最有创造性的诗人”。尽管如此,狄金森在生前却默默无闻,与世隔绝,她数量可观的1775首诗却仅有七首得以佚名发表。然而她的诗歌清新优美,别具一格,充满了对人生、宗教、爱情等诸多主题的睿智思考和独特见解。其中她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有关上帝、死亡和永恒的主题,显示出她对宗教信仰问题的极大关注。 本文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对狄金森诗中的宗教内涵予以初步分析,以追溯诗人一生对宗教的态度。 文章正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主要论述狄金森青少年时期反抗基督教教义教规的束缚及对上帝态度的转变。她受到美国超验主义,尤其是爱默生思想的影响,接受了他崇尚个性,强调直觉及自立自助的观点。虽生长于清教主义统治的环境之中,却不愿盲目接受基督教的教规、教义和教堂的繁文缛节,不愿放弃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她不顾亲人朋友的劝说,在周围其他人都皈依宗教时独自拒绝加入基督教会。与此同时,狄金森对上帝的态度也发生着转变:从最初的敬爱和信任到后来的蔑视和怀疑。 第二章进一步探讨狄金森宗教观的另一面:对死亡的认识和思考。诗人的生长环境和加尔文教的文化背景赋予了她死亡、原罪、末世论等观念,也使她认识到了生命的脆弱易逝,死亡的毁灭性力量。面对死亡所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恐惧,狄金森并没有绝望,而是思考战胜死亡的武器,即对灵魂“永生”的坚定信仰。 第三章主要讨论狄金森如何建立自己独特的宗教观,对永生的期盼及如何寻找出涌件“永牛”的道路弃姊其督教夕后,秋伞杰继续对信仰问颗进杆择讨.经过长期的寻找,追求和思考,她决定构建一套自己的神学体系,它的中心,即对“永恒”的信仰和追求。从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循环中,狄金森发现了永恒的象征“圆”。圆,无始无终,连绵不断恰恰与永生的概念相呼应。在现实生活中,她响应爱默生对诗人的赞美,并身体力行地成为这样的诗人她离群索居,弃绝社会和婚姻,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艺术上的完整。而且,她坚持自己独特的道路,不愿向传统的诗歌创作方式和男权社会的文学评判权威妥协。她坚信诗歌可以给她带来神圣的安慰和永恒的荣耀。而她则可以在诗歌中得以永生。文章的结论是:狄金森的宗教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她早期对基督教的反抗及其对上帝态度的转变;她对死亡的认识和思考;她自己神学体系的建立、发现永恒和找到实现永恒的方法。同时也论述了超验主义和加尔文教对她所产生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