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一个三级甲等大学附属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临床培养出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阳性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PICU鲍曼不动杆菌阳性患儿的临床特点,AB的分布情况、耐药状况;分析PICU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RAB)和非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non-CRAB)临床特点差异,了解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产生影响因素。方法:分析纳入研究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临床鲍曼不动杆菌培养阳性患儿166名临床资料,包括年龄、诊断、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同时对166名患儿所对应的311株AB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检测。根据AB是否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将患儿分为CRAB组和non-CRAB组。结果:1.临床特点:本研究中2014-2018年共有166例(男101例,女65例);合并同一患儿同一部位药敏检测结果相同菌株后的311株鲍曼不动杆菌。患儿年龄范围为1个月至14岁,以年龄≤3岁(92,55.42%)为主。重症支气管肺炎(66,38.76%),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8,16.87%),外伤(17,10.24%)是常见的原发病。69例(41.57%)患儿伴有基础疾病,先天性心脏病24例(14.46%),肿瘤/白血病7例(4.22%)等。2.鲍曼不动杆菌菌株培养来源标本构成中痰液最高264株(84.89%),其次为血培养15株(4.82%),肺泡灌洗液13株(4.18%),脑脊液10株(3.22%)。3.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311株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敏感性最高90.03%,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紧随其后(分别为80.93%和62.06%);而对环丙沙星有较高的耐药率(79.42%)。CRAB菌株257株(82.64%),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205株(65.92%)。4.比较CRAB组及non-CRAB组宿主患儿临床特点,CRAB组培养AB前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率(26.15%vs.8.33%,p=0.023),三代头孢使用≥7天(43.85%vs.22.22%,p=0.019),其他广谱抗菌药物使用率(49.70%vs.13.89%,p=0.003),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率(46.92%vs.22.22%,p=0.008)及介入性操作概率(46.92%vs.22.22%,p=0.003)均高于non-CRAB组;CRAB组病死率高于non-CRAB组(24.63%vs.8.33%,p=0.034)。Logistic回归分析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和介入性操作为CRAB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收住PICU后鲍曼不动杆菌阳性患儿患儿常合并基础疾病,最常见为先天性心脏病和肿瘤/白血病患儿。PICU患儿CRAB和MDRAB临床检出率高;仅对替加环素、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性较高,在治疗上抗菌药物选择有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暴露、广谱抗菌药物使用率、介入性操作、三代头孢使用时间与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菌株产生相关;其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暴露及介入性操作是CRAB菌株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