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菌性痢疾是感染性腹泻的重要病因,目前仍然是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其发病率长期居于甲乙类传染病第一位,近几年位次有所下滑,但发病数仍然很高。由于其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病后免疫力持续时间较短,人群普遍易感,况且没有特效的预防和免疫控制措施,临床上只要通过抗菌和补液治疗,给人们造成很大的病痛和治疗负担。不同时期细菌性痢疾病原菌志贺菌流行菌株不同,加上过去几十年抗生素的滥用,使得其耐药情况十分严重,从而影响了细菌性痢疾的预防和临床治疗。目的由于我国细菌性痢疾各地发病率不同,郑州市又缺少系统全面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监测研究,对流行的优势菌株的变化情况尚不清楚,耐药情况需要进一步明确。我们对郑州市近20年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及时掌握菌痢发病情况,了解菌痢发病的主要特征,为控制菌痢提供有用的信息。并于2005-2008年开展了前瞻性的人群病原学监测,初步了解志贺菌的菌群、血清型和耐药谱的真实变化特点,为指导本市细菌性痢疾临床用药和菌苗株的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细菌性痢疾的耐药机制和开展其他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资料与方法对郑州市1990-2009年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汇总,将全部数据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分析郑州市细菌性痢疾的分布特征;按照《全国细菌性痢疾监测方案》和《河南省人群细菌性痢疾感染监测方案》,在郑州市国家级监测点对菌痢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整理和统计。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等统计分析。结果从1990-2009年郑州市共报告细菌性痢疾83993例,年均发病率为66.26/10万,历年发病率波动在26.57/10万~128.25/10万之间,期间共出现了2个发病高峰,但整体呈下降趋势。发病呈明显的夏秋季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总发病数的69.15%。市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县区发病率。以0-4岁组发病最多,占总发病数的31.08%,其次是20-29岁组和30-39岁组的青壮年,分别占总发病数的14.56%和11.50%,从近三年年龄别发病率来看,85岁及以上老人发病率稳步上升。散居儿童发病在各行业中居于首位,占菌痢总发病数的28.59%,民工菌痢发病从无到有,所占比例也在凸显。2005-2008年监测点共收到1938份腹泻病人的粪拭标本,分离出志贺菌146份,占7.35%。其中福氏志贺菌121株,占82.88%;宋内志贺菌25株,占17.12%。F4c、Fla和F2a亚型是主要流行血清型,所占比例依次为43.80%、23.97%和22.31%。男女在菌群构成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分离株以脓血便为主,占70.55%,其次为腹痛占67.81%。药敏结果显示,志贺菌对萘啶酸和四环素100%耐药,对氨苄西林、利福平、复方新诺明和氯霉素耐药也比较严重,耐药率依次为95.56%、91.11%、77.78%和74.44%,对多粘菌素B和呋喃妥因没有耐药性。90株志贺菌共存在37种耐药谱,100%多重耐药,以耐5-7种抗菌药的菌株居多,占到了68.89%,最多对12种药物全部耐药。结论20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本市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稳步下降,但仍旧较高,不同时期三间分布有所变化。通过近几年病原菌监测显示,本市耐药菌型和以往有所不同,多重耐药现象十分严重,为正确评价疾病负担,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细菌性痢疾监测以及耐药机制研究,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