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渐成气候并形成强大的气场,女性文学呈现出一种爆发式的繁荣景观。女作家话语的表达离不开母性主题,这一时期许多颇具影响力的女作家开始了对母性话题的重新思考与书写。徐小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员,她塑造了玄溟、若木、吴苗等一批性格丰满的恶母形象,同时,她又未完全对母亲绝望,在批判现实母亲的同时,塑造了一些善良的母亲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爱的渴求。本文即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母亲”这一角度切入,对徐小斌小说中母亲形象的生成与书写做一次较为系统的分析与解读。论文首先对徐小斌小说创作的既有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提出研究徐小斌小说中母亲形象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分析了徐小斌母亲观念生成的原因,并对其小说中的母亲类型进行了概括。缺乏母爱的童年经历让徐小斌对现实中圣母的存在产生了怀疑,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传入以及90年代女性作家书写恶母的潮流则成为了徐小斌书写恶母形象的助力。这种怀疑母亲的态度投射在其小说创作中,构成了其笔下圣母与恶母两种相反形象的存在。第二部分主要是从恶母形象的文本呈现和恶母性格的形成缘由两方面对小说中的恶母形象进行具体解读。根据母亲自身的行为和女儿对之的态度这一组关系,小说中的恶母形象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敌对之母、伪善之母、变异之母。这些变异、扭曲的母亲及母爱展现了隐藏在光辉形象背后的人性阴暗面,解构了传统母亲的神圣与崇高。细分析,这些恶母并非天生,她们畸变人格、扭曲母性的形成有着家庭、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深层次原因。第三部分探讨了徐小斌寻找母爱的三种途径:“代替性母亲”的另寻、女儿的自我救赎、回归原始母亲意象。然而,寻母的历程并没有想象中顺利,“代替性母亲”的怀抱只是暂时的,终究不能替代女儿对生母的深厚感情;改变自我,削去锋芒,以期得到母亲的理解与认同,却又丢掉了真实的自己:徐小斌的寻母之路最后回到了原始母亲的怀抱,得到了短暂地栖息。结语部分,对徐小斌的母亲观念及其母亲形象的书写进行了总结,并将徐小斌的寻母之路放在八九十年代女性写作的背景下,探讨徐小斌追寻之路的独特性与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