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颁布,为了应对地表水污染越来越严重的现状并符合新标准的要求,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势必成为水厂处理工艺新的选择对象。由于生物活性炭滤池长期运行后活性炭表面大量生长各种微生物,此时滤池主要依靠微生物的代谢功能实现有机物降解和氨氮硝化等功能,特别在春夏秋季,随着温度的升高,炭滤池出水含有较高的微生物量,从而对消毒工艺构成一定压力。对于某水厂深度处理工艺,生物活性炭微生物泄漏规律如何?采用怎样的可实时或快速表征微生物泄漏水平的指标体系及强化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依托江苏省镇江市科技计划项目(SH2013012),通针对长江中下游水质特征,在镇江采用O3-BAC工艺的某水厂内进行。并通过对水厂各净水工艺单元采样,研究O3-BAC出水微生物泄露特征;同时通过颗粒计数仪和出水微生物指标建立对应关系,实现微生物泄露的快速检测。有如下结论:(1)通过对水厂现有工艺分析可知:混凝沉淀和砂滤、臭氧工艺对HPC、放线菌、TB去除率分别达99.67%、99.26%、99.73%,但是经过炭滤池HPC、放线菌、TB分别增加19.45倍、12.42倍、47.87倍,说明炭滤池有微生物“泄露”存在。相同运行时间炭滤池出水HPC、放线菌、TB和水温成正相关。(2)通过研究水厂深度处理工艺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可知:BAC中不同深度的微生物数量及种类有所不同,表层的微生物数量最多,且多为细长杆菌,随BAC深度增加,生物量随之逐渐减少,且主要群体变为杆菌和球菌。进水颗粒物为BAC炭层中的微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颗粒物越多,微生物生长繁殖得越多,BAC出水中携带的细菌及其代谢物也越多。(3)通过研究BAC出水颗粒物对生物安全性的影响可知:过滤周期内砂滤池出水中粒径≥2μm颗粒物的数量平均为35个/mL,但其粒径主要分布在2-15μm之间,所以该水厂砂滤池对控制“两虫”生物风险的作用有限;砂滤池出水的浊度变化滞后于颗粒物数量变化,且二者变化的相关性差,R2<0.1,仅以浊度作为监控参数难以实现颗粒物的有效控制;BAC进水中的颗粒物对出水的颗粒物含量影响很大;比较不同的炭滤池运行周期后发现,适当得缩短运行周期可以使出水BAC出水颗粒物能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4)通过对颗粒物与出水微生物相关性分析可知:通过研究水中不同粒径颗粒物可以得出对水中微生物数量(HPC,放线菌,TB)的对应关系,从而可以通过检测水中颗粒物实现水中微生物指标的快速检测。